译文:韩非子说:“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国学链接:韩非子其人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韩国公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建筑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诸子之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其意思是说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为政的最高境界也在于此,公平、公正,才能凝聚人心,否则就可能招致祸乱。石成金和刘鹗的观点就证明了这一点。
石成金在《传家宝·绅瑜》中说:“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也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另外,贾谊在《新书·阶级》中说:“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这句话本来是针对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说的。如果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来理解它,这句话告诉人们一切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利害的取舍,应以符合道义为标准。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去危害国家和群众利益。这是有关道义的根本问题。为政时,领导者也应讲求道义,抛却个人私念,以中正之心对待下属。关于这个观点,《淮南子·主术训》中也有阐述。
《淮南子·主术训》:“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没有偏私,没有偏颇,才算得上是公平、正直。
不仅如此,公正还应表现为赏罚平等,以后诸家也有论述。
《管子·明法解》:“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司马光在《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中也说:“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延伸思辨:公正是执法的前提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句话强调,公正是执法的前提。公正执法才能取信于民,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在法治社会,更要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对犯罪的处罚、善行的褒奖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一视同仁,而不可徇私枉法。
现代企业管理也是一样,要让员工有被尊重的感觉,不论赏罚都要做到公平对待,因为所谓的平等,不只是指老板和管理人员一视同仁,还应该使员工在同等的情况下感受到待遇相同。员工感受到被公平对待,才更愿意服从领导的管理。
所以,管理者就要做到对待员工公正无私,让员工看到企业管理上的公平性,从而对企业产生信赖感。此外,管理者还要时常给员工传递一种信息,企业的发展是大家的事,不单单是某个人的事,让他们有一种集体的意念,让员工认为团队就是一个整体,从而更有动力参与企业发展的各项事务。
精彩典故:
刚正不阿的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被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的时候,一直都认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能查个水落石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诈勒索。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海瑞上任后就立下一条规矩,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官贵戚,要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胡宗宪的儿子哪里受得了这种待遇,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听说他竟吊打起驿吏来,更感到气愤。
听完差役的报告,海瑞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态度骄横、排场阔绰,肯定不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有人在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的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作罢。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并且将其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撵出县境。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受了“委屈”,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此事一旦声张,肯定有失体面,所以没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