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君臣”关系是人类基本的五种伦理关系之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核心思想。从孔子对于鲁定公的回答中看到,孔子主要侧重于对君主的要求,国家元首的责任和义务就是首要的,是政治的先决条件,强调君主应当以正确的原则来任命和召唤臣子,以正确的原则来责成臣子进行工作。在这个前提下,臣子才能竭诚服从君主的指令。如果元首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官员们乃至人民当然可以不执行他的命令,普通公民当然也可以不遵从他的主张。这和宋明之际朽儒们高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的反动口号是不一样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儒家政治思想,首先强调领导人物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才谈及领导的权威性,如果君主不称职,臣子就有权利另立称职的君主;只有君主做到了他应该做到的本分职事的前提下,臣属和人民才有必要服从他的命令。尤其臣属以政治道德原则废立国君的论调,孟子更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发,这种早期的原始的儒家政治思想和2500年后17世纪美国的民主政治思想是相当吻合的。
诸子之言: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 “君君臣臣”,君要有君样,臣要有臣样,各职其责,不得有越权行为的存在,否则就会出现“君不是君,臣不是臣”的局面。孔子曾在《八佾》中痛斥季氏“八佾舞于庭”的越礼行为,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的越礼行为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论语·八佾》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正确处理好其内部关系,大臣要对君主“忠诚”,不能有非分之想。《论语·先进》中也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因此,臣子应以合乎仁义道德规范的方式去对君主,直到能被君主采纳为止。必要时,大臣还要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所谓“见危授命”,“事君,能致其身”。
但是对待君主也不能百依百顺,“事君”的前提是君主的言行是“仁义”的,如果君主的言行违背“礼”的要求,作为大臣要敢于直谏其过失,而不要阿谀奉承,否则就会“巧言乱德”,使君主执迷不悟,以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当然,作为君主,对待大臣还要“使君以礼”,尊重大臣的地位,当大臣出现过错的时候君主不要一味地把责任推给下一级,而应该首先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要加以重责,真正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让大臣们心悦诚服,甘愿受罚,增加大臣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他们为“社稷”出谋划策。
延伸思辨:了解你的下属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君礼臣忠”。这也给了现在的企业管理者以启示,必须在充分了解自己下属的基础上,信任下属,以礼相待,这是正确处理与下属关系的关键所在。
身为领导,不是只给员工优厚的待遇就可以了。殊不知,如果对员工的家庭、环境、背景、兴趣和专长等一无所知,很多工作就很难展开。有句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如果作为领导,对你的下属有一定程度的“知”,以礼相待,相信你的下属就会心甘情愿地完成你交给他的任务,还有可能超额完成。
如何知道你的员工在想什么呢?他们想要什么?这就需要领导者与员工在日常生活中相处、相互信任之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解。领导也可以通过观察去发现你的员工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可以倾听他们的建议,但是语气不能苛求。
总之,就是要一切考虑员工的需要,然后“投其所好”!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从而共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精彩典故:
齐桓公礼待齐东人
齐桓公想要富国强兵,于是礼贤下士,下令广开言路。为了便于四面八方的人士夜晚前来献计献策,齐桓公特意命人在大门里边燃起薪火,照亮来路,还设侍卫人员,随时以礼接待。可是一年过去了,竟没有一个士人来求见。
有一天,一个来自齐东的人来求见了,自称会“小九九算法”,求见齐桓公。接待的人笑话他说:“小九九算法”一般小孩子都会,就凭这个你就想见齐桓公吗?
齐东人回答说:“我听说君王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并在晚间燃薪火照路,可一年了竟没有一个士人来,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来吗?就是因为他们都认为君王是天下最聪明的人,看不起他们,所以没人敢来啊。为了广开进贤之路,我只会‘小九九算法’这点小伎俩,但还是得到君王以礼接待,那么比我有才能的人,受到启示,自然就会接踵而至了。泰山不弃微尘,江海不辞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它们的高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