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6)

对员工的评价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要大致遵循孔子的三步法:第一,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不仅要进行正面观察,还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观察,“退后省其私”。第二,了解良好工作状态背后的原因,获得升职的机会?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工作?仅仅为了取悦上司?第三,了解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希望工作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任何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忠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领导者从上面三个方面识人,就会发现管理将变得异常轻松。

精彩典故:

知贤是拔擢人才的关键

识人太难,要讲方法。孔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就是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难。特别是对大贤与大奸的辨别,更是不容易。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老板的眼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孔子识人的方法能给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以很好的借鉴。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达到了仁德标准了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孟武伯再次询问。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可以在一个拥有千乘军车的诸侯国管理军事,(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义。”

“冉有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冉有这个人,可以担任拥有千户人家、百部兵车地域的总管,(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义。”

“公孙赤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公孙赤这个人,穿着礼服,站立于朝廷之中,可以派他与宾客交流和谈判,(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义。”

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冉有和公孙赤的情况,他的目的大概就是为了从中选出人才。然而,孔子对于自己的三个学生是不是仁义都没有做明确的表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认为自己的三个学生都可以做官,而且都不是小官。一位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弟子如此了解,实在是难得。而且假使孟武伯再询问其他学生的情况,孔子也同样能对答如流。这说明孔子每天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弟子,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了若指掌。如果孔子是一位诸侯国的高层管理者,他一定能够组建出一支杰出的人才队伍。这也是管理者应该学习的地方。

诸葛亮于细微处识人

曾经有一次,有个远方的客人来拜访刘备,彼此相谈甚欢,这时诸葛亮正好走了过来,客人马上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却说:“我观察客人的脸色骤变而且神色慌张,视线低垂而左顾右盼,外表显示了奸诈,内心隐藏着邪恶,想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刘备听后,对诸葛亮的话表示怀疑,就派人去看看客人。然而客人早已翻墙而逃,至此,刘备才相信了诸葛亮的话。这一次,诸葛亮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避免了可能发生在蜀国的危机。

当代镜鉴:徐悲鸿慧眼识抱石

1933年的夏天,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率领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他在南昌的临时住所,接待了前来拜访的青年傅抱石。年轻的傅抱石在小学当代课教师,生活贫困。徐悲鸿仔细地看了他带来的作品——图章的拓片和画,他认为傅抱石是个人才,前途无量。第二天,徐悲鸿冒雨来到傅家,对傅抱石说:“你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经费问题,你就不用操心了。”为了傅抱石的留学经费,徐悲鸿亲自去找当时国民党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徐悲鸿以他的声名和自己的一张画,从熊式辉那里争取了一笔经费,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傅抱石后来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事实证明徐悲鸿确实没有看错人。

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也应该具备这一素质,不但对每一位直接下属的能力非常了解,对他们的工作风格和态度也应该相当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用人的标准: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位置上去。

管理者要想正确识别人才,就得用伯乐的相马之术,知道知贤的几个方法。

1. 从人的理想志向上来识别人才。“素有大志者,必有大才”,人的理想志向是否远大崇高是辨别人才是否贤良杰出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人一向拥有伟大理想、远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念,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就不会低,也必定能成就大事。

2. 从人的精、气、神上来识别人才。天有三宝,为“日、月、星”;人有三宝,是“精、气、神”。从一个人的精气神的状况就能识别人才的优劣。

3. 从人的言谈举止来识别人才。古人常说:口是心的门户,言由心生。一般来讲,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讲不出粗俗的话来,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做不出猥琐的事来,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也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