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4)

在人际交往中,能保持中庸、精通圆通之术的人其实很多。圆通是高难度的修养,一般人很难精通此道,什么事都偏听、偏信、偏执、偏爱、偏私、偏激,一不小心还可能流于圆滑遭人唾弃。

圆通并非圆滑,并非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不分是非,而是指要避免走极端,待人处事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要不偏不倚,是非分明,该是怎样就是怎样。圆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毕竟它与圆滑仅一字之差,稍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就要坚持道义,在讲求原则的前提下讲求变通。

精彩典故:

子莫的中庸之道

墨子和杨朱要举行辩论大会,听众云集,而子莫却无动于衷。学生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去辩论会上听一听啊?”

子莫说:“辩论会的结果我已经知道了,为什么非要去听呢?”

学生们又问子莫:“老师,墨、杨两家谁胜谁败?”

子莫说:“没有胜的人,也没有败的人。杨朱以我为中心,哪怕是取一毛而利天下的事都不做,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又有何用?墨翟提倡兼相爱,哪怕是丢头舍足利天下的事也要做,这样的人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主张适中原则,既不像杨朱那样偏右,也不像墨翟那样偏左;物守中道,不偏不倚,有利而作,无利而歇,所以子莫胜。”

当代镜鉴:以中庸之道立身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去实践它,我们这些平常人往往不明白其中的真谛,甚至居于高位的人同样也不能按照中庸的道理行事。中庸之道是立身之本,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多加修炼。

那么,为什么“中庸”这种智慧曲高和寡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有更多的欲望、有更多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如果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违背事物的规律做事,在恰当的时候做不恰当的事,渐渐偏离了事物发展的正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做事“过了”。这样的人自然无法依照中庸之道立身处世。古今中外,那些恃才傲物、好大喜功,不明白见好就收,不知道“水满则溢、月满则盈”道理的人数不胜数,这就是中庸之道不易施行的最好证据。

与此同时,我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催生出了另外一类人。这类人与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肆无忌惮的人不同,他们甘于平庸,不思上进,做事只要求“差不多”,根本无心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类人做事就是所谓的“不及”,他们同样也不能以中庸之道来待人处世。由此看来,中庸之道确实是很难施行,所以更应该把它当做一种行为规范,加以提倡。我们来看一下球星舍甫琴科和鲁尼的对比。

舍甫琴科一直被认为是足球运动员的典范,他的行为就体现出了古老的“中庸”智慧。在球场上舍甫琴科威风八面,但是走出球场,他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正常”:做人低调,绝不让绯闻、丑闻缠身。与舍甫琴科相反,曼联队的前锋鲁尼却显得“少不更事”,他在球场上辱骂裁判,恶意报复对手,在赛场外打架、招妓,被评价为“一个爱使小性子的愚蠢男孩”。前英格兰队长希勒就曾经指责鲁尼,说他把本该属于足球运动员的天赋用在了歪门邪道上。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要行当行之事,不做不及或者过分的事情。除此之外,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得体的待人接物,也能体现“中庸”的道理。在人际交往的时候,说话既不出言不逊,又能直指主旨;遣词造句既符合当时的场合,又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既能侃侃而谈,又不会给人夸夸其谈的坏印象。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达到了“中庸”的境界。下面的这段演说记录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在历史上记载了一次冗长的演讲。有一个众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来阻止美对英的宣战,等到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这位议员仍在喋喋不休。时至半夜,听众席上鼾声四起,最后一个议员实在忍无可忍,把一个痰盂扔到演讲者头上,才终止了他的发言。还有一位美国参议员为了使“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法院审判”的法案得以通过,竟然在参议院高谈阔论了5天,据说他总共做了1000多个手势,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

这两位演讲者都忽略了“中庸”的做人做事原则,不知道做事恰到好处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