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4)

有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就喜欢对别人说恭维的语言,人称马屁精。那个秀才死后,阎王要割去他的舌头,将其打入18层地狱。秀才连忙叩头道:“大王息怒,小的实在是出于无奈,人们都爱听奉承的话。像大王您这样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聪慧过人的人,谁又敢说半句恭维的话呢?”阎王听完后,得意地说:“对我说恭维话,谅你也不敢!既然如此,那就免去你割舌之刑,留在殿中听候调用。”阎王正是听到秀才对他的赞美之词,才免去了秀才阴魂的刑罚,并且给了他差事。

阎王岂不爱听恭维话。不过说恭维话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世人之情都爱恭维,你的恭维话讲的有分寸,不流于谄媚,就很容易讨得别人的欢心。

西洋有句谚语说:“一滴蜜比一桶毒药所捉住的苍蝇还多。”对人亦如此,要想得到别人的注意,就要让人相信你是他的朋友,就如同一滴蜜吸住了他们的心,这样,双方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精髓所在。

6.质直而好义,为人重义气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一个人如何才能够做到‘达’?”孔子说:“你所谓的‘达’是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国家中有声名,在家族中有声名。”孔子说:“你说的是闻名,而不是‘达’。所谓‘达’,是品德正直而爱好行义,认真听人说话并善于观察他人神色,凡事都考虑如何退让。在国家可以做到通达,在家族也可通达。所谓‘闻’,表面仁厚而行为并不符合,自以为自己很成功而不怀疑。这样的人在国家中可以有声名,在家族中也可以有声名。”

国学链接:颜渊其人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也对他极为推崇,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对其有所封赠,无不尊奉颜子。

诸子之言:

子张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听完子张对达人的理解之后,告诉他:你对达人的观念还不是很清楚,一个人有名气,只能是“闻人”而不是“达人”。“达”与“闻”有着本质的差别:“达”是通过品德、道义、优良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而赢得他人的认同;“闻”则并非如此,只是借仁义的表象赚得名声而已。

一个真正的达人应该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首先,这个人本质应该正直的没有歪心眼,做人做事光明正大,不耍手段。

其次,慷慨好义,为人处事要慷慨大方,表现出君子的气度。

再次,“察言而观色”,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就能准确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态势。

另外,还要“虑以下人”,思虑周详,对人谦虚不傲慢,做事周到圆满,做到这几条才算是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争名逐利,安安静静做人,踏踏实实做符合道义的事,“在邦必达”,在社会上不刻意追求成为达人,也必然是达人。在家乡里有丰富的正义感,众望所归,尽管他自己不承认自己是“达人”,但必定会被人们尊为“达人”。孔子接着告诉子张:“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那些有名气的闻人们,也许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讲道义,但实际行为并不如此。

延伸思辨:良药何必苦口

孔子提到了“质直而好义”,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重义气,但是如果朋友不接受我们的劝阻,我们也应适可而止。一味地坚持,到头来就是自取其辱,最后把朋友都得罪了,影响彼此的感情。《论语·乡党》中也说:“不多食。”宋代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这就是说,与其苦口婆心说教,还不如有技巧的说服。

对待别人的错误和不足,教育的前提就是“忠告”,而最主要的就是“善道之”:态度要诚恳,不能讽刺挖苦,要让其受益。另外,你给他的好建议还要有方法地、巧妙地、恰当地提出,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达到为朋友着想的目的,朋友的道义之情才能得到彰显。

精彩典故:

荀巨伯轻生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