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君子义以为质:与人交往要讲义重义
古人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孔子的部分思想提炼之后活学活用,引申立意为现代纷繁复杂的物质社会,这就是一部经典而广泛的“现代公关学”。真正的君子就应该重情义、讲义气,也就是孔子思想中经常提到的中正之道。不过那些洋溢着智慧之光和人性温情的变通之法才是孔子的精髓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开宗明义,让别人了解你;“人无信不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结交朋友要学会给予对方赞美,同时还要有圆融之术,会察言观色;处处为朋友着想,不做违背道义的事;即使是自己发达了,也不应疏远落难的朋友。“君子义以为质”,真正领悟、实践了孔子的“公关学”,你就会在与客户、同事、家人及朋友的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又不偏离中正之道,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也更顺畅自如。
1.开宗明义,让别人了解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国学链接:“孔门七十二贤”及“孔门十哲”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捍卫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颜渊、子骞、伯牛、仲弓、冉有、子贡、季路、宰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业。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诸子之言: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是简单地讲述“学习”、“朋友”、“人不知”等内容,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指出了人们该如何把握“天时”、“地利”、“人和”。
“学而时习之”,言“天”。天,在儒家思维的基本结构下,天与天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与“天、天时”紧密联系的就是所谓的“天命”了。《论语》对天时、天命的态度就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儒家对“时运”、“命运”的态度十分积极。“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成就“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有朋自远方来”,言“地”。地,包括土地等,但不仅仅指土地,而是指大道流行的场所、空间等。地是离不开天的,有其天时,必成就其地,其地,包括一切现实客观条件。通常所说的“地运”、“国运”等,就属于“地”的范围。也就是通常人们熟悉的“地利”,儒家对“地利”的态度也是“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成就这“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人不知而不愠”,言“人”。人,天地之心也。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这“人不知而不愠”。那么天地之心在哪里?天地之心就在人的心里,人心立,则天地立其心。“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要成就“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也就是对人要宽容。
其中的三个“不亦”,讲的就是君子如何“与其天时、与其地利”,最后“成其人和”。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和”?就是“人不愠”的世界,“没有郁结的世界”,就是世界大同。只有“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君子才算是真正领会“圣人之道”。离开这三个“不亦”,一般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实不知何谓“天时、地利、人和”也。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说、乐、君子”以及“天、地、人”或“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延伸思辨:主动沟通
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提到了一个“知”字,也就是了解的意思,在这里具体又有三个方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