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4)

“忠”与“恕”实只“一”道,故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若把“忠”与“恕”割裂开来,则“吾道”成为两道矣。在孔子的“一”道中,包含两个深刻的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才算真正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朱熹也说:“推己之谓恕。”其实,“推己”并没有把“恕”的含意完全表达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如何“推己”的重要思想。也就是说,“恕”之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不要强加于人。《论语·公冶长》篇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里的“加”即是侵加、强加之意。这段记载与《卫灵公》篇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乎施于人。”由此可见,“忠恕”本是统一的,而“恕”亦可包含“忠”。也就是说,如果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达到了真正的“忠恕”。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颜渊》篇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有当施于人。”

延伸思辨:善于换位思考

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道义的方法。

与人的理解是一种心理上的沟通。在人际交往的时候,要多进行一些换位思考,努力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看事情,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不妨试着想想看,如果我是对方,究竟需要什么?因为我们在性格、年龄、知识结构上等等有可能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尊重。

再比如,如果我是对方,我不希望什么?那就是不希望受到指责、批评和咒

骂。谁都喜欢听到表扬、爱的语言、尊重的语言。我们希望得到对方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帮助,这就要先从自我做起,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赖,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增进感情、融洽关系。

精彩典故:

吕布强人所难

三国时,吕布当初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命令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但是袁涣根本不屑于去干这样的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非常恼火,就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威胁他,说如果他还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地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还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刘备是君子,就不会因为将军的辱骂而羞耻;如果他是小人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来报复你,这样,辱骂就会落到你的头上。而且说不定我哪一天为刘备效力,就像我今天给你效力一样,然后再辱骂你,你说行不行啊?”吕布听了这段话后,再也没有做声。

当代镜鉴:君子应成人之美

人际交往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多为对方着想,成人之美。在生活中,若遇到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人,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自私自利,大家就会鄙视其为人,自然就会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想法。相反,如果遇到的是一个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我们自然会心生敬佩之情,也很乐意亲近他,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思己及人,仁慈博爱,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和谐环境,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为对方着想,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人总是想着自己,不管别人的死活,很少考虑对方的感受,心目中只有“我”,这种人一生都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朋友,永远都不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深意重。

托尔斯泰写过一则小寓言,就强调了君子成人之美,能为别人着想的重要性。

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合理的答案。

国王很苦闷。后来有一天,他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于是就把他藏了起来。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你看到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吗?老汉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于是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