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3)

延伸思辨:儒家的君子之风

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历代圣哲先贤都为儒家文化所浸润陶冶。儒学作为国学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以其对自身理想人格的塑造成就了“君子”这一特定的道德符号。作为一种人格标准,《辞源》把“君子”定义为:“有才德之人。”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个人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的。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难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

要成就大事,就必须要有坦荡的胸襟,对他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的缺点和过失多一些宽容与忍让。如同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所说的那样:“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其实在诸多的经典中,儒家已经对君子人格做了最好的诠释。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概括为修齐治平、自觉觉人,讷言敏行、文质彬彬,谦恭有礼、笃实诚信,尚义轻利、淡泊豁达。

1. 儒家的君子人格首先在于修齐治平、自觉觉人的普世情怀。

儒家认为君子要有渊博的知识,既要“博学于文”,又要“诲人不倦”,既要觉己,又要觉人。博学才能增长知识,知识丰富才能提高修养,修养至诚才能彰显君子风度。儒家眼中的君子往往在修身的基础上,以仁德之心积极入世。在现世作出一番事业和贡献是儒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可以说,儒者的所有行为都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目的,通过个人努力来改造社会、改造人的思想是儒家的追求。

2. 儒家的君子人格还要求外在言行上,要有“君子之风”。

一方面,在言谈举止上,儒家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要说话严谨,行为敏捷,言行一致,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君子追求文质彬彬,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雍也》篇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即朴实,“文”则为文采华饰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个朴实呆板的乡野人。文采胜过质朴,就未免显得虚浮油滑。只有文采斐然而又质朴仁厚,才是君子的品格。

3. 在待人接物上,儒家讲君子应谦恭有礼、笃实诚信。

《论语·公冶长》中有:“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颜渊》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外,《论语·为政》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们又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讲的是诚信的重要性和心意至诚所达到的至高境界。这些都告诉我们即使在当下,要实现个体之间的和谐,也必须要谦恭识礼、诚于中,形于外,以君子之风规范自己的言行。

4. 在处理人生得失上,儒家君子主张以义取利,反对“不义而富且贵”。

“义者,行而宜之也。行义者以利天下为义。小人以利己而后义。”君子思考的是天下的道义,小人思考的是个人的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个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因为金钱、地位等一己私利而损害事理大义。但需要强调的是君子并不是不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是把个人之利同群体、他人之利结合起来考虑,不会为个人利益而损害群体和他人利益。而小人则恰恰相反,这才是儒家所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真正内涵。

精彩典故:

后羿射箭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从未失过手。夏王也听说了后羿的本领,于是命人把后羿找来,用手指着一个箭靶,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射箭本领。如果射中了,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产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第一箭射出后,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夏王大失所望,问手下:“后羿平时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大失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