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3)

“笃”意为“充实而有恒”,即厚实真诚、牢固专一。“笃行”与“笃志”指的是做事要厚重而不轻浮动摇,切忌三心二意,在工作和学习上应“笃志而体”,具有远大理想,一旦确立目标,就要努力去追求,有一种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敬”指敬天、敬神、敬父母与师长。“敬”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是最高的道德范畴,而且是做人的原则。

“言忠信,行笃敬”,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以德育人的理念。

延伸思辨:忠诚信用——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结合当时的背景,孔子和学生们在陈国和蔡国被误解,陷于困顿。学生们就问孔子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行得通。孔子就回答:“说话要忠诚老实,行事要忠厚慎重。”

这里的诚信,很能体现儒家为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作出的自我约束。儒家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自律自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理想主张,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诚信是比较基本的一点。说话和行事上的忠诚信用,是使自己行得通的方法,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这种诚信,表现在言而有信上,也就是说到做到的品质。但在孔子看来,这种说到做到的品质,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非最终的目标。君子追求士之道,而士之道的最高标准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次之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再次之,才是“言必信,行必果”,即人们所说的诚信。可见诚信虽然很重要,虽然是实现士之道的原则之一,但并非一个最终的目标。

诚信是立足社会的基本,是最浅层次的要求,作为君子就必须具备。因为诚信作为处事和处世的一个小小方面,就如同工程中的一枚螺丝钉,是基层的必备。它不可能成就所有,但却保护了根基。而反过来说,若说到做到的结果落在固执的方面,并且实践在劣化的事物中,就会变成不辨黑白是非。因此诚信必须用慎行来规范和修饰。这样,言忠信、行笃敬,才能基本保证行事不出错。

同时,言忠信,行笃敬,又是在被误解的时候必备的原则。诚信,才能让蛮貊接受。蛮貊是少数民族,是礼制教化未明的邦国。孔子所说的诚信,就有种开化异邦的意味了。好比“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里的诚信,作为最浅层次的标准展现给蛮貊,可以让蛮貊感受先进文明,又以诚信教化之,从而使自己行得通。而行得通也只是初步,别人初步了解你了,并不意味着别人会贯彻你的主张,因此诚信作为基础必须由义来充实,以义为表现,才能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儒家的信与义的紧密结合,是君子行事的标准。若离开了义,信就变成了顽固。为了不违背义,儒家就要求君子慎行。可见言忠信,行笃敬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精彩典故:

倒履相迎

蔡邕是汉朝著名的大学者,文史、音乐、天文样样精通,可谓学识渊博,名重一时。但他和人交往从不摆架子,还特别喜爱结交有真才实学的人。一天,蔡邕正在房中休息,家人向蔡邕报告说,门外来了一位自称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急忙跳下床来,穿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穿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穿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穿着。站在门外的王粲一看闻名天下的蔡先生是这个模样,便抿着嘴笑起来。家人看到王粲,不禁惊呆了:没想到这个王粲只是一个长得又瘦又小的少年!像蔡邕这样德高望重的学者,却对一个孩子这样尊重,难道不怕有失身份吗?蔡邕看出了家人的疑惑,就说:“这位王粲,才华出众,我蔡邕都不如他呀!我家的全部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送给他。”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尊卑是分得非常清楚的。蔡邕能够放下大学者的身份,唯才是重,对年轻的王粲倒履相迎,不能不令人敬佩。

程门立雪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尊敬师长的动人事迹,“程门立雪”就是其中之一,说的是宋朝学者杨时和游酢向“二程”拜师求教的故事。“二程”,指的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他们同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杨时、游酢二人,原先拜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俩又去找程颢的弟弟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杨时、游酢冒着严寒,一大早就来到嵩阳书院,不巧得很,童子告诉他们说程颐还在睡觉。杨、游二人生怕打扰先生休息,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