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3)

第二天晚上,那只小老鼠又出来了,照旧跳来跳去,活动一番。戴维决定采取行动。

第三天早晨,戴维到店里买了只老鼠笼子和一小包咸肉。他把这两件东西包好,偷偷带进旅馆。第四天早上他起身时,看到老鼠在笼里,既是活的,又没有受伤。于是他决定把笼子提到楼下,放在柜台上,证明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

但在准备走出房门时,他忽然想道:“慢着!我这样做,岂不是太无聊,而且很讨厌?是的!我应该做的是将老鼠一举消灭,而不是为了证明它确实存在。我简直是自贬身价,我是一个多么无聊的人啊……”

想到这,戴维赶快轻轻走回房间,把老鼠放走了。半小时后,当他下楼的时候,厅里的人都向他微笑致意。

如果有一天,你认为某件事绝对正确,并且可以说出确实的证据证明你不会错时,最好也像戴维一样暂时打住,不要轻易说出别人的长短。仔细想一想,尊重别人,就不要伤害别人的面子。

在现实社会里,一些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应该建立几个观念:

1. 对人方面,不要去指责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别人过不去。毕竟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就隐藏在里面,你的言语碰触到他的堡垒,他的自尊受到了挑战,自然不会高兴。

2. 对事方面,少去评价其中的不当。事是人做的,批评了“事”也就批评了“人”,既伤了别人的自尊,也达不到指正的效果。

3. 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当你在议论别人的时候,也就将别人的弱点和隐私暴露了出来,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下不了台。

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意识,你的一句或几句尖刻的话让别人丢了面子,你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而,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悠着点,别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到头来坏了人情还害了自己,实在是得不偿失。做人应该明白一点:保住别人的面子便是给自己加分。

5.要有君子之大勇,力戒匹夫之鲁莽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能够经常检点约束自己而犯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国学链接:孔门三戒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所谓“三戒”,可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三道关。《淮南子·诠言训》总结了一条规律:“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能否成为君子,就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能否经得起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孔子说要“戒”。“戒”,要有警惕性,有所提防;要控制欲望,不要为欲望所左右;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否则,色、斗、得是很难戒得住的。按孔子的修身教诲,少年时,要“志于学”、“志于道”;壮年时,要“不惑”;年老了要清心寡欲,不要去贪名贪利了,不要再有什么非分之想了。

诸子之言:

孔子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在这里孔子认为“约”就是节制的意思,讲到了“仁者”的修养问题。凡事要得中合礼,为事乃善。所谓的谋定而后动,要考虑事情是否合乎情、理、法,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大问题。所以,严格律己的人很少招致祸端。

然而,《唐以前古注》中“约”的解释和孔子不尽相同。《唐以前古注》中皇疏:鲜,少也。言以俭约自处,虽不得中,而失国家者少也,故颜延之云:“秉小居薄,众之所与;执多处丰,物之所去也。”邢疏:此章贵俭。鲜,少也。得中合礼,为事乃善。设若奢俭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是以约致失者少也。

后来的《朱子集注》和《四书诠义》又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朱子集注》中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朱熹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约当解作“节制、克制”,若解作“俭约”则当是如说“处约”,如“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而为泰”者是,此处之“约”当是“约之以礼”、“约我以礼”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