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3)

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父母要为他树立榜样,然后再去教导他。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就会失信于孩子,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当代镜鉴:领导者更要按规矩办事

孔子为政的观点在现代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领导者只有按规矩办事,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得以转化归于端正。

联想集团有个规矩,凡开会迟到者都要罚站。公司总裁柳传志也曾有过罚站的经历。他描述说:“公司规定,如果不请假而迟到就一定要罚站。但是这三次都是我在无法请假的情况下发生的。罚站是件比较严肃而且尴尬的事情,因为并不是随便站着就可以敷衍了事。在20个人开会的时候,迟到的人进来以后会议要停一下,静默看他站一分钟,有点儿像默哀,感觉很难受。第一个罚站的人是我的一个老领导。他罚站时,站了一身汗,我坐了一身汗。”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领导都具备一个特质,那就是按规矩办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或者是有规矩而得不到遵守,社会秩序就会大乱,从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领导者带头守规矩,就更为迫切和重要。但是领导者也要避免思想上的一些误区。守规矩不等于平庸。领导者不能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而要遵循制度带头遵守,率先垂范,以此更好地推动制度的落实;守规矩不等于保守。要打破旧的规矩,领导者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制定新制度。守规矩不等于没有魄力。领导者的魄力,表现在对于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大胆推进,为此可以不计个人的利害得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是,当这种魄力向周围传导的时候,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规矩。如果离开了已有的规矩,企图单枪匹马成大事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领导者借助规矩,合理利用规矩。最后,还要靠规矩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面对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一些人滋长了急躁情绪,领导者对扎扎实实的制度建设,以及对新举措的逐步推进,总觉得步子慢,不过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若干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的领导者。他们到了一个地方,总是要挖空心思制造所谓的民意和政绩。然而,离开了基础性的工作,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撑,轰动效应终究会昙花一现。其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是靠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正如周有光老先生所说,“没有奇迹,只有常规”。因此,为了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领导者就要按规矩办事。

4.尊重别人,不随便毁人誉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这三代人能直道而行。”

国学链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

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与血缘宗法等级奴隶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到了西周时期,夏商时期原始的混为一体的“先王乐教”已初步分化为“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礼教”指与宗法等级政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艺术化的教育;“乐教”即《周礼》所说的“乐舞”之教,主要是指音乐和舞蹈教育;“诗教”指《周礼》的“乐语”之教,“六诗”之教。可以说,西周礼乐教化观念已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开始有意识地对贵族子弟和国民进行艺术教育。

诸子之言:

孔子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他不随便毁人誉人,而对于别人的毁誉也会从容应对。他认为,别人的攻击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如果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但不论怎样,你都要坚守心中的正义感,不能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在贬斥的那个人不见得一定坏,大家都在追捧的那个人未必就好。因此于人于事,切勿轻信盲从,需经过自己的考察判断再下结论。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