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自以为是的人。孔子反对那些一心只为自己、妄自菲薄的人。一个人如果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就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且也可能会不择手段,干出违背道义的事。
不妨对照一下,这几条标准你又做到了哪一条呢?我们若能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就能避免人生中的大错,不断进步,获得成功。
7.君子喻义,给生命注入正义的理念
子曰:“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对于道义,不能因为权势而动摇,不能因为利益而有所顾忌。”
国学链接:儒家的义利观念
儒家学说的基本用意可以由两个方面来说明,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
义利问题与这两个方面均有直接关系。儒家历来非常重视义利问题。程颢认为:“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朱熹也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义与利都是对行为的审查和考量,却是两种不同的审查和考量。义是对行为做伦理的审查和考量,以考查其是否合乎规范;利是对行为做经济的审查和考量,以考查其是否有效有利。
《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说:“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意在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利,即利益。利的对立面并不是义,而是害。利与害是要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做出考量,它所突出的是行为的功利性、有效性。所以在儒家看来,义与利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依据不同的尺度来对行为作出衡量。当义与利相一致的时候,就不会有问题发生,但是当义与利不相一致的时候,个人应当持什么样的态度?这才是义利问题的根本所在。
诸子之言:
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天理之所宜”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朱子所说的“天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天道”。
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有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程子说:“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由此可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传》中说:“利者,义之和也。”要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如此看来,利也就在其中。但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而应该在“义”的准则的约束下去做人做事。
延伸思辨:要有正义感
在孔子看来,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君子了解义,行事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和君子交往主要是讲道德、礼义,和小人交往就只能讲利益。孔子还说:“明智的领导者知晓义理,平民知晓他自己的利益。智慧之人明白按照圣人的话好善恶、立是去非,愚昧之人只晓得追求私利。”
生活中,人们为了利益不惜弃亲情和友情于不顾的事情多有发生,这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义。善是做人的品德,是根本和本分。
在当今形势下,讲求道义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为了一己私利,丧失正义感,就可能会偏离正道。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都是借着改革的春风先富裕起来的,可他们中的一些人却为非作歹,得意忘形,看不起穷人。这是没有良心且缺失正义感的人。而有些人,在自己富裕之后,还能去扶持穷人,是行大义的表现。所以,企业家应当先爱国,讲道义,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带动年轻人创业,回报和反哺社会。
心里有义,必有大爱。摒弃利欲,张扬善义,如此,整个社会才会更加进步和谐。
精彩典故:
庾公不售的卢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