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不要讲,我要考虑一下。”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的想法是否一致。”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是舌受辛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一直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草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
杨修的聪明本来就引起了曹操的恨意,再加上杨修的频频越位,这就给自己招来了灾祸。曹操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34岁。
当代镜鉴:遵守职业规则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为政的基本修养。在孔子看来,人与人有严格的身份差别,每个人安分守己,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乱。现代职场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遵守职业规则,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其位,谋其政”意味着管理“到位”。在这里,“谋政”的先决条件是“在位”,也就是说,能否确保高效的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者拥有该职位的法定权,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问他,如果卫国国君让他从政,他应该准备些什么,孔子提出首先应当“正名”。当子路笑话老师迂腐时,孔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子路,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能够走上正轨,做到井然有序,必先“正名”。
“正名”也是企业有序管理的前提。在企业中,只有职位设置合理,而职位说明书又足够明确,才能让每个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形成有机配合、无缝连接的分工协作体系。诚然,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企业管理层进行深入地调研,然后再做相应地调整。
在一些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某些职位空缺,而指定临时负责人的现象,这样,效果就很不明显,这就是不讲究秩序所导致的结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味着权力“归位”。只有做到权力各归其位,才能确保每个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因此,“归位”是“到位”的基础。如果说管理“到位”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那么,权力“归位”则是管理者的品行修为。管理者应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对自己分内之事尽心尽力,对自己分外之事则坚决不插手,不去越俎代庖。
如果管理者“不在其位,谋其政”,就表明他“越位”了。之所以出现“越位”的现象,可能是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制度方面的原因。比如,在个人方面,表现为:有些人权力意识太强,有些人能力太强、精力太旺盛,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别人经常放心不下。在制度方面,又表现为:部门设置不合理,部门及员工职责范围不清,企业对“越位”行为缺乏应有的制裁等;这样,员工就会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诸葛亮的故事在这方面给企业管理者以深刻的教训。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大势;既出茅庐,帮助刘备实现三足鼎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德更是为后人所景仰,但“越位”行为却频繁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中有一段对话,主簿杨颙对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行为深表忧虑,曾谏曰:“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而诸葛亮的回答是:“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就像他给对手司马懿所评价的那样:“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事事亲理,不辞辛苦,殚精竭虑,因而在54岁时便病逝于五丈原,令人扼腕。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不但使自己因过于操劳而早逝,也使下属得不到有效的历练,以至于没有形成有利于上下各在其位的分工协作机制。
那么,在工作中究竟要提倡一种怎样的职业化工作态度呢?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就是先把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具体而言,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也应该按孔子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就是对比和法则,君子对于天下事,一切都要按道义行事。此外,还要能够在复杂的竞争中,适时收敛自己的锋芒,本分行事与适时突破相结合,让自己在生存之圈里游刃有余,来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