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3)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当代镜鉴:为人处事要把握分寸

孔子所感叹的情形,今日依然没有太大改变,尤其是八卦当道的今天,聊天、吃饭、喝酒,讲讲办公室政治、演艺界和朋友圈的八卦,或者说说卖弄小聪明的小笑话等等。有的人也许认为孔子在生活上采取“道德严格主义”,其实不然,孔子的这两段话并没有禁止聊天和休闲,只是不要“终日”罢了,也就是掌握分寸。

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最难把握的就是“分寸”。分寸就是尺度,就是规矩。孔子说,他到70岁时做人做事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这就说明恪守分寸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因而把握好办事的尺度十分重要。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过分和不及都是不好的。

分寸是一种力量,能够把握分寸的人通常是真正富有智慧的人。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了许多重要的城池,因此,曾国藩受封为一等侯爵。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发现自己的湘军总数已达到30余万众,是一支别人很难调动的私人武装。曾国藩很清楚功高震主的严重性,于是开始削减兵权,从而解除了朝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能得到重用和信任。

历史上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终究没有逃脱“狡兔死,恶狗烹”的命运,而曾国藩却及时地把握了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大臣的分寸,故而全身而退。

人生在世,既追求结果又要经历过程。人的成败兴衰无不在分寸的把握之中见分晓。只有把握好分寸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人们说话办事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不符合要求;而一旦做过了头则超越了标准。超过标准和不够标准一样都是偏差,都是毛病,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艺术。而真正有分寸感的人必定做事得体,说话微妙,善于在张弛之间透露出原则感、正义感、力量感以及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才能顺风顺水。

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人:一个总是逆来顺受的人也会有奋起反击的一面,将那个比他厉害、比他强壮的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个害怕妻子不敢向自己的父母表达孝心的人,也会有忍无可忍的一天。这就表明,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遭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这就又回归到一点:做人做事都应该以“义”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准则。

因此,为人处世的时候要掌握分寸,把握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人生变故如流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只有恰到好处才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2.说话转个弯,不伤人

庄子曰:“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大道是不可言说和衡量的,正真善辩的人是不与人争辩的,真正有仁爱的人往往不会在表面昭示自己的仁爱,品行高尚之人不会做假意谦让的行为,而最勇敢的人却不是外表强悍的人。”

国学链接:何为“大勇不忮”

不少书上在解释庄子的“大勇不忮”时有点犯难,主要是“忮”不太好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庄子是战国时宋人,即现在的河南商丘人。在河南的方言中“忮”即“忮咋”。河南人有时候说一个人爱动手动脚地表现自己,显示自己,就用“忮咋”这个词。知道了这一点就好理解庄子“大勇不忮”的意思了,即大勇之人从来不好表现自己,不显示自己的强悍。

诸子之言:

从庄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涵养的人不会在外在的行为或者语言上表现自己,而是比较内敛,这也是做人应该有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