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代的观点,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杀的,臣下杀君主更是不忠不义的表现,因此谁也不想承担杀君的罪名。于是赵盾就想看一看,史官董狐究竟是如何记录这件事的。
一天下午,赵盾来到董狐办公的地方,要求查看那段史书的记载。看完之后,赵盾十分生气,他拿竹简一摔,对董狐说:“晋灵公死的时候我都不在朝中,你怎么能说是我杀的呢?你这样乱写,是诬蔑朝廷命官,是要杀头的。”
董狐不慌不忙地回答:“你那时虽不在国都,但现在身为国家大臣,却从未追究过杀君之人的罪责,因此,如果说你不是这件事的主谋,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赵盾一听,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但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说:“你修改一下吧,改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董狐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史官,我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史书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诚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人的欺骗。你让我为了个人私利去改写史书,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丢个脑袋,对于我而言是件小事,但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就是大事了。”
听了董狐的一番话,赵盾被打动了。他没再说什么,并且以后也不曾为难过董狐。
董狐这种不畏强权,坚持诚实的精神,一直被后代的史官当做楷模。
诚实的高允
魏太武帝是北魏的第三个皇帝,他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崔浩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却别出心裁地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统治者的祖先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是当时的东北游牧部落;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不懂什么礼节,有些事情在汉族人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魏太武帝听说后,认为崔浩等人这么做,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于是他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把高允叫到太子的东宫,跟他说:“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魏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魏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只负责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人编写的。”
魏太武帝又追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想救我的命。”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诚实,不但赦免了他,还命他起草一道诏书,说崔浩诬蔑朝廷,判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魏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于是,高允进宫对魏太武帝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么能全推给他呢。陛下赦免了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大怒,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让武士把他押到牢里。后来太子再三恳求,才把他放了。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敢于说实话,没有连累到更多的人。据魏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当代镜鉴:不虚美,不隐恶——说真话才能赢得尊敬
做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诚实。许多人认为做人太诚实会让自己吃亏,是“傻”的表现,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那些为了占小便宜而说谎的“聪明人”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一个农夫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他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便跳进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出了一把金斧头,农夫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财神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来,农夫还是摇头。最后,他拿出了一把铁斧头,农夫说:“这才是我失去的斧头。”财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起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