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二章

当代镜鉴:三思而后言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亲眼看见的事情也未必一定就是真相,更何况是道听途说呢?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传递信息之前,记得先用苏格拉底的三个“筛子”对我们的语言筛选一番,检验一下它是否是真实的,是否出自善意,是否重要。如果完全符合了这三个标准再对别人说也不迟。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您一件事,您绝对想象不到……”“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打住他,“你告诉我的话,事先经过三次筛选了吗?”他的学生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不论何时,你要告诉别人的事都要经过三个‘筛子’的筛选。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实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说:“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苏格拉底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然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会同样地对待你。”

智者给了我们三个筛子,告诫我们不要做流言的传播者,因为流言比剑可怕,可以伤害一个人于无形;告诫我们不要做道听途说的人,道听途说等于是把自己的乐趣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说话要谨言慎行、信而有征,这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体现。

7.过则勿惮改:勇于改正错误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巩固。做事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国学链接:《论语》的命名

“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诸子之言:

人总要犯错,君子也会犯错误。《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是犯不犯错,而是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易·象传》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小人犯了过错一定是极力掩饰,而君子则善于改过迁善。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最大的过错是知错不改。所以,君子应该做到宋代心学家陆九渊所说的“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做到见贤思齐,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延伸思辨:过而不改即为祸

按理来说,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应该及时改正,但一般人犯了错,因为觉得承认过错可能有损于自己的名誉,或者害怕承担责任,所以即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仍然无动于衷。

要知道,小错不改很有可能铸成大错。汉字本身已经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过”的正体字是“過”,而“祸”的正体字是“禍”。寓意着如果不知悔改而继续走下去,就会由“過”造成“禍”。所以,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就应立即改正,不能一再拖延,要做到“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精彩典故:

孔子认错

有一年,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海州游历。

一天,孔子向弟子们传授学问。他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所有的事情了。”弟子们都点头称是。正讲着,传来“哗啦啦”的响声,孔子忙说:“听,山那边下起了雷阵雨,快停车!”有位弟子下了车,仔细听了听,说:“这是山那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孔子一听是海,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就带着弟子,爬上了山顶。往东看去,只见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望无际。孔子感叹说:“海真大啊!”于是就和弟子在山顶尽情观赏大海的景色。

一会儿,孔子口渴了,就让一位弟子下去舀点海水给他喝。弟子拿起瓢正要下山取水,一位小渔民看见了,不由哈哈大笑。孔子一愣,问:“孩子,你笑什么?”小渔民说:“海水又咸又苦,怎么能喝呢?你们真是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