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二章

有位弟子听到小渔民这样批评孔子,生气了,对小渔民说:“对圣人不能无礼!”小渔民却说:“圣人不见得样样都懂,刚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错了。再说,他会打鱼吗?”说完,他奔下山去,驾起渔船出海捕鱼了。

孔子站在山顶,沉思了好久好久,觉得十分惭愧。他诚恳地对弟子们说:“刚才我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所有的事情,这话是不对的。我们千万不可以不懂装懂啊!”

孔子知错改错,人们更加尊敬他了,还把他登过的这座山叫“孔望山”。

唐太宗改过

唐太宗从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大计出发,主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开诚相见,才能治理好国家。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猜忌大臣,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诚信待臣下,用人不疑,才能赢得臣下感恩图报、竭尽忠心。

贞观初年,有人向唐太宗上书,请求清除朝廷中的“奸臣”。唐太宗对此事很重视,亲自召见上书人,当面对他说:“我所任用的大臣,都是贤良之人,你知道谁是奸臣?”上书人说:“我虽然不知道谁是奸臣。但我有一条妙计,请陛下试一试,一定能让奸臣露出原形。”太宗问他是什么妙计,那人回答说:“陛下与大臣讨论国家大事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并乘机大发雷霆。这时那些不畏龙颜震怒、坚持真理、敢于直言纳谏、不怕斧钺之诛的人,便是直臣;反之,畏惧陛下的威严,只顾身家性命,依顺陛下心意、迎合旨意的人,便是奸臣。”

太宗听了不以为然,对此人说道:“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发令之源,臣民好比流水,泉源混浊而想使流水清澈,那是不可能的事。帝王自己玩弄、施行奸诈之计,怎能使臣民正直、诚信呢?魏武帝曹操机警过人,常多用诡计,我看不起他的为人。如果我也像他那样去做,如何再去指责别人、施行教化呢?”

唐太宗又义正词严地对献计之人说:“我要使大信行于天下,以信治国,决不搞歪门邪道。你的计策虽妙,但对我毫无用处,我决不会采纳使用。”那人听了满面羞惭,赶紧下殿,仓皇出宫而去。

但后来,唐太宗自己却犯了一个类似的错误。贞观初年,一些官吏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敲诈勒索,百姓怨声载道。唐太宗为此痛心疾首,决定杀一儆百,惩治腐败之风。但苦于一时找不到人犯,也抓不到赃证。太宗灵机一动,便暗中派身边一人,拿着财物去“行贿”。有一个看守宫门的小官不知是计,受绢一匹,私自开门放行。太宗抓住此人,立即要处他死刑。

户部尚书裴矩得知此事后极力谏阻唐太宗,他说:“此人收受贿赂,确实该斩。但陛下曾反对用诈术去清除奸臣,臣等至今记忆犹新。现在陛下设圈套,故意派人行贿,陷此人于死罪,这不同样是用诈术吗?这样治罪他人,恐怕不是陛下的初衷吧?也不符合以道德治国、以礼义教人、以诚信待人的准则。”

太宗听了裴矩的话也觉得自己违背了原则,于是表示反省,赦免了那个小官的死罪,并当着众多大臣的面承认自己的过错。还下诏表彰裴矩据理力争的精神,希望大臣们效仿。

苏轼知错就改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难能可贵啊!”

当代镜鉴:直面过错,敢于自省

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其实很容易发现,但是人们有个通病,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会想方设法找出许多理由将其掩盖起来或者找许多借口来开脱过错。这样做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柏拉图说过,内省是做人的责任,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一个善于自省的人遇到问题往往会反求诸己,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总把错误掩盖起来或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