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二章

天下的事情很多,人们哪能样样知道。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不承认,还硬要假装知道。

当代镜鉴:坦诚才能赢得尊重

许多人害怕承认自己的无知会被人嘲笑为“井底之蛙”,所以为了防止丢面子他们极力掩饰自己的无知,把自己打扮成最有学问的人。其实没有人会嘲笑无知,人们真正看不起的是那些不懂装懂,不能坦诚面对知识的人;而对于坦率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的人,人们将会给予尊重和敬佩的掌声。

世界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为高校师生作学术讲演时,面对学生的提问非常坦率地回答“不知道”。

“您感到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认为您从事的科学试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丁肇中先生回答的这三个“不知道”让在场的所有同学都感到意外,但未几就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当然,丁肇中教授大可不用回答“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或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敷衍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们说:“这些问题对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明白。”然而,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答复方法,没有半点弄虚作假,也绝没有“卖关子”。

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反而更凸显了他对科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正是他对学生们的坦诚才赢得了掌声和尊重,也正是他对科学的坦诚,才获得了今天的科学成就。可见,诚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坦诚地求知做人是最大的智慧。

6.君子之言要信而有征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国学链接:孔子“名”和“字”的由来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今山东曲阜城南);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诸子之言:

孔子向来最讨厌不负责任地说假话、散播流言的人,他认为这种人丝毫没有道德感和羞耻感,是“德之弃也”。左丘明在《左传·昭公八年》中也说过:“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君子说的话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说的话,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又毫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意在要求人说话要诚实、有根据,切忌胡言乱语给自己招来祸患。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说从》中也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告诫人们不要听信小人的那些虚浮缥缈之言。

延伸思辨:因言致祸,得不偿失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说话不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就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我们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其实喊“狼来了”的那个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你和我,只不过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要想防止祸从口出,那么就要尽量避免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错误。从别处听来的消息必须经过验证与考查,才能讲出来。在说话时,我们要力争做到诚实,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不要因为语言上的不实,而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精彩典故:

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听。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同乡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人们用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