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6)

梓庆说:“我在做这个物品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丁点的杂念,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并没有想利用它得到任何好处,只是考虑着怎样把它做好。这样一来,我甚至把自己都忘记了。为了做好这个物品,我深入到山林里,到处寻找合适的木材,与此同时,心中对它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具体的形象,再往后,我才开始加工制作。在加工制作时,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经过精雕细刻,才将它制作出来的。在我眼里,它并不是什么宝物,只是专心琢磨出来的东西罢了。”

鲁国国君听了,才知道这个物品这么好的原因,心中不禁感慨,只要人有一颗坚定的信心,有一种全情投入的实践精神,就完全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当代镜鉴:宁搏击风雨,不安然自在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也曾说过:“眼睛看到之处,是你能到达的地方。”要想成功,就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就要有搏击风雨的斗志,而不能贪图享受安然自在的生活。

有了搏击风雨的斗志,我们才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才能摆脱“坐井观天”的困境,从而让心遨游于五湖四海,让生命绵延不断。要取得人生的辉煌,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远见卓识,练就独到的眼光,唯有这样才能扩展自己人生的格局,避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成大事者都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远见,因此他们能够高瞻远瞩。

大人物具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所以他们不仅可以成就大业,而且还能够左右历史的发展;寻常人如果具有搏击风雨的精神,则可以安身立命,成就自己的事业。

总之,一个人如果能够让自己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正确信念,就会获得丰硕的收获。但在这个世界上,在现实当中,人很容易受诱惑,比如金钱的威力、地位的荣耀、名誉的光环,等等,如果不能具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这些东西蒙住眼睛,迷失自我。

鹰击长空虽然要经受风雨的摧残,却可以看尽天下万物,将世界揽入胸怀,而井底之蛙虽可一生平安,却只能行走于方寸之地,心灵和眼界一样狭窄。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意志,也就没有了对成功的渴望与梦想,也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哪怕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很难再攀登到成功的更高峰。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让自己拥有搏击风雨的意志,给自己设定可以实现的高远目标,上足生命的发条,走出一个辉煌灿烂的人生。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找不到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朋友,那么也得找到那种性格进取与洁身自好的人。志高狂放的人能够积极进取,洁身自好的人能够固守信念,有所不为。”

国学链接:孔子品评人物的方法

孔子品评人物的方法之一,是按照行为表现分为三等:中行、狂、狷。(《论语·子路》)能够列等的,都不是泛泛之辈,必须以性格配合修养,展现特别的风范。

先说“中行”,一般解释为“中庸”,以“喜怒哀乐”为例,可以“发而皆中节”。要达到“中节”,必须具有高度的智慧与自制力;稍一不慎,可能流于矫情,好像连喜怒哀乐都要时时反省是否恰到好处。

孔子以此为目标,发现古人各有所长,他自己却是“无可无不可”。表面看来,好像具有弹性智慧,既不坚持什么,也不反对什么。深入思考,才明白生命的开展原本是活泼的,此一时彼一时,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问心无愧而已。这种“时”的观念,正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所在。

因此,所谓“中行”,可以解为“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孔子有时栖栖惶惶,求一明君而不可得,无异丧家之犬;有时却又安贫乐道,曲肱而枕,对于权威当道不假辞色,好像稍让一步,就宁可一死了之。这也可以理解为是狂狷合一。

其次,就“狂者”来说,所谓“进取”并不是说凡事力求表现,不落人后,而是指其志向高远,眼光看准“古之人”。孟子的描写十分生动:“其志嘐嘐(形容志大而言夸)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换句话说,狂者标举极高的理想,但是实际作为却未必合乎期许。我们若有这种朋友,相聚之时,意气风发,人生何止不再乏味,简直就像要改造世界似的,充满无限的动力呢!

再就“狷者”来说,他们不屑于委屈自己,去做那些不合水准的事,譬如“为五斗米折腰”,或者跟着风潮投机取巧,稍获小利,即沾沾自喜。须知人的格调是由“不屑做什么事”开始的。如果条件适合就可以做任何事,则不符合狷者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