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就是在告诫我们要言行一致,儒家认为,言行一致是正人君子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应恪守忠信,要言行一致,不允诺则已,一允诺则必采取行动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们愿意和那些言行一致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说出的话是可靠的,是值得信赖的,他们一旦说出来了,就能做得到。言行一致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被人们称颂的高尚品格。
此外,长于言辞、口若悬河有时未必是好事。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就容易暴露出许多问题来。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今后的打算等,都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如果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他就会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别人在转述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的谈话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与原来大相径庭了,这势必会造成误解、隔阂,甚至形成很难化解的矛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话太多可能是一个人最大的缺点。
所以,说话过多没有好处。所谓言多必失,尤其是不加思考就说出的话、匆忙之中妄下的结论,所造成的影响,是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每个人的成就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言行一致的人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的人表里如一,值得人们信任,因此也会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但是,要做到言行一致并不是很轻易的事。这里面不仅有自己努力的程度问题,还有客观条件限制的问题。
要做到言行一致,首先就要慎言,就是不要轻易承诺,说话要谨慎,要量力而言。如果这个事情你确实没有能力做到,那就不要答应别人,否则只会失信于人。其次,要慎行,就是话一旦说出去了,就要努力做到,不管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兑现承诺。
因此,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再把它说出来。与其给人留下失信的坏印象,不如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高的智慧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由,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
国学链接:仲由其人
“由”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学生,鲁国人,小孔子九岁。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他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译:子路为人勇武,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会高兴。)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并且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他曾协助孔子“堕三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诸子之言:
季羡林最推崇的法国大思想家蒙田有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呢?”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总说自己是最无知的。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谈话启迪青年智慧,他被德尔斐神庙预言为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而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便是我一无所知。”
在这里,孔子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努力,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智慧。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因此,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的选择。
延伸思辨:“仁”是一种实在的境界
“知之为知之”,比较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有些人是“不知为知之”,明明自己不知道也要假装知道。事实上,面对不了解的事物,只要不耻下问就可以了解,没有必要欺骗别人。在当今社会,只要学会分辨正确的信息,完全可以自学成才。只要抱有虚心求教的态度,就不愁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