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力谏武帝勿遣齐王离京就藩而引起他的不满,所以痛骂王济。王济则不仅不为所屈,还引用汉文帝放逐兄弟时的民谣来喻指武帝不容兄弟。王济言辞犀利,丝毫不给武帝留情面。而武帝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因此责罚王济,说明武帝还是比较开明和大度的。
十四
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①,和峤为令。故事②:监、令由来共车③。峤性雅正④,常疾勖谄谀⑤。后公车来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车⑧,自此始。
【注释】
①荀勖(xù绪,?—289):字公曾,西晋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初仕魏,入晋后领秘书监,进光禄大夫,尚书令等。
中书监:官名。中书在汉朝时由宦官担任,总管宫廷文书奏章。魏文帝改为中书令,增设中书监,同掌机密。
②故事:成例,旧时的典章制度。
③由来:向来。
④雅正:方正,端方正直。
⑤疾:恨。
谄(chǎn产)谀(yú鱼):奉承,巴结。
⑥公车:官车。
⑦方:才。
⑧给车:供应车子。
【评析】
按照惯例,中书监和中书令一向是同乘一辆车的。和峤性格方正,常常痛恨荀勖的奉承讨好,所以和峤上车后故意正对着前面端坐,不给荀勖留地方。荀勖只能另外找车。从此,中书监和中书令就各乘一辆车子了。
十五
山公大儿著短帢①,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
【注释】
①山公:山涛。
大儿:长子,名该,字伯伦,官至左卫将军。
著:通“着”,穿,戴。
短帢(qià恰):古代士人戴的一种便帽。
【评析】
据说短帢是曹操模拟古代的帽子用缣(细绢)帛裁制而成的,比较简易随便,适合非正规的场合戴。在朝见皇帝时戴这种帽子是不够庄重的,故山该不肯去见武帝。时论认为他胜过山涛,就是因为山该在武帝召见时并没有忘形,仍能以礼仪为重。
十七
齐王冏为大司马①,辅政,嵇绍为侍中②,诣冏咨事③。冏设宰会④,召葛旟、董艾等共论时宜⑤。旟等白冏:“嵇侍中善于丝竹⑥,公可令操之。”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冏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却邪?”绍曰:“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绍虽官卑,职备常伯⑦,操丝比竹⑧盖乐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⑨为伶人之业⑩。今逼高命⑾,不敢苟辞⑿,当释冠冕⒀,袭私服⒁,此绍之心也。”旟等不自得而退。
【注释】
①齐王冏:字景治,齐王司马攸之子,袭封齐王。赵王司马伦篡位,冏起兵杀伦,拜大司马,执掌朝政。信用小人,日益骄恣,后为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②咨事:请示公事。
③宰会:设宴邀请僚属聚会。宰,指朝中官员。
④葛旟(yú余):字虚旟,司马冏的属官。
董艾:字叔智,司马冏属官。
时宜:指适合当时的措施。
⑤嵇侍中:嵇绍。
丝竹:弦乐器和管乐骂。
⑥法:仿效,效法。
⑦备:充当,充任。
常伯:指皇帝近臣。
⑧操丝比竹:指演奏乐器。
⑨法服:古代礼法规定的官服。
⑩伶人:乐师。
⑾高命:尊命。
⑿苟辞:随便推辞。
⒀冠冕:官员所戴的礼帽,此指官服。
⒁袭:穿。
【评析】
齐王冏诛赵王司马伦辅政后,大权在握,沈于酒色。嵇绍曾上书劝谏,所以葛旟等就想着当众羞辱他,让他穿着朝服弹奏曲子。但嵇绍不为所屈,没让葛旟的计谋得逞。
十八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①:“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②?”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王廷③。”士龙失色④。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⑤。”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⑥,鬼子敢尔⑦!”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⑧。
【注释】
①卢志:字子道,西晋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历官邺令、成都王司马颖长史、中书监、尚书。
陆士衡: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