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第六章 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仁道思想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因为只有亲临一线的人才能通晓掌握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决策。所以,授权必须授以全权,必须保证被授权者的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即有多大的权力就担负多大的责任,做到权责一体。只有这样,被授权者行动起来才有准则,才能根据客观变化的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也只有这样,授权者检查、督促才有标准,才不至于左手授权,右手掣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周易·艮》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去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国学链接:关于《周易》

《周易》一书起源于上古时代古人用甲骨卜算的实践,传说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的合理性,但就不能以此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诸子之言: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分内的事情。“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从本质上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的恰恰是“在其位,谋其政”。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相近。

延伸思辨:明确对“位”的认识

“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孔子的从政格言,也被后世的从政者视为金科玉律。后世所涌现出的卓越政治家,或尽心尽职,精心政务;或引咎自责,以一身而谢天下,都是受到孔子明训的影响。当然,那些尸位素餐、碌碌无为者,则另当别论。

但这句话往往会引起人的疑问:这不是提倡自私吗?这不是“本位主义”吗?这不是“自扫门前雪”吗?这不是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这不是反对“学雷锋”吗?这不是否定“团队精神”吗?

这些问题,是因为对“位”的理解不深,把“位”看成是固定的、唯一的东西产生的。实际上,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位”,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职位、身份、地位,即各种各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该完成相应的职责。人可以同时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还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是父亲、儿子、丈夫,在公司里可以是员工、上级、下级,这都是不同的角色,“在其位,谋其政”就是要求他能够认识这不同的角色,根据需要区分、扮演好这不同的角色。

“君、臣、父、子”是不同的角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讲的就是不同角色的行为标准,使人“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企业有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的人如果能认清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完成自己的职责,企业自然能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像某些企业流传的那样:“董事长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干部门经理的活,部门经理干员工的活,一般员工在考虑:公司该怎么发展呢?”那注定是做不好的。

那么,“团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如何理解呢?实际上,这些话都是在强调平时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团队精神是提醒一个人在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一个企业的员工这一个角色时应该互相帮助。但角色应该区分主次,一个员工,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同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在国家危亡的情况下人对自己公民角色的职责的认识,曹刿论战就是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