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第六章 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仁道思想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

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让自己修身养性使亲朋好友安居乐业。”

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身养性来使所有的百姓安居乐业。修身养性来使所有的百姓安居乐业,尧、舜这样的圣人大概还难以做到呢!”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国学链接:关于尧舜

尧,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出生于唐地伊祁山,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118岁时去世。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影响。

诸子之言: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现代人在使用这句话的时候,往往说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在语序和个别字的使用上发生了变化,然则不失孟子原义。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有为”的一面。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低调做人,“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延伸思辨:达则兼济天下,责任当仁不让

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都表明了一种古时君子朴素的做人准则:自己发达的时候,不要忘记帮助别人,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所在。而后世文学家范仲淹也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操守。他强调的是把国家、民族、他人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