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4)

宋真宗即位后,垂帘召见群臣。吕端站在殿下看不清垂帘后面的皇帝究竟是谁,就不肯下拜。为了确认垂帘后的人是真宗,他不但请求把帘子卷起来,还登上殿去,要亲眼察看清楚。确定是真宗本人了,他这才走下殿来,带领群臣朝拜、三呼万岁。因而受到真宗的敬重。

后来,吕端协助真宗,把那伙阴谋废立的奸臣都赶出了朝廷:将李继勋派往陈州;贬李昌龄为忠州司马;将王继恩降为右监门卫将军,发往均州安置;把胡旦除名流放到浔州,抄没他的家产。

总之,如果不是吕端在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能够明辨事非,行动果断,势必会造成边境战乱和皇子争帝的宫变。吕端所为,不失为“大事不糊涂”之举。甚至可以说,正是吕端在荣辱乔迁、利害得失的所谓小事上“糊涂”,才能在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上“明白”。吕端小事不聪明、大事不糊涂的故事,是我们理解智愚含义最好的故事。

当代镜鉴:聪明难,糊涂更难

“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一个人有很大的智慧,但是看起来像是很愚笨的样子。那么,一个人有很大的智慧,为什么看起来像是很愚笨呢?这里的关键在“若”字上。“若”营造了一种假象和骗局,目的是减少外界的压力,降低外界的期望,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从而使外界放松警惕和戒备,积极积蓄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一种中庸的处世态度,是保护自己的一种绝佳策略,也是真正的智者的行为。

“大智若愚”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在该明白的地方明白,在该糊涂的地方糊涂。对于大事、原则性的问题,应该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弄得明明白白,但对于生活中非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斤斤计较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小事糊涂”的处世态度,其实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老子》中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推崇“糊涂”,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很多时候,“大智若愚”的人的糊涂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

而恰恰相反的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却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精明,他们总是斤斤计较,只要有一点点问题,就恨不得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渲染。结果得罪了一大堆的人不说,还把自己搞得很狼狈,以至于举步维艰。

聪明和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里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太聪明的人学点儿“糊涂学”中的妙处,于己大有裨益。古人云:“心底无私天地宽。”天地一宽,对于一些琐碎之事就不会太认真,苦恼也不来了,怨恨更谈不上。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有时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人贵在集聪明与糊涂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时且糊涂,随机应变。

《菜根谭》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并不是“世故”的说辞。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太认真,太较真的话会把事情变坏,更难以处理。有些人对别人要求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一旦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甚至与他人势不两立。他们表现出“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样子。可他们往往注意的是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在大事上反而无所作为。

老子又告诉我们:“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说,明明你知道,又装作不知,这是很高明的做法。而“大智若愚”这种智慧的处世态度也是存世、立世的真智所在。

成人之美,慎言其余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论语·颜渊》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其美德,不帮助别人去做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国学链接:儒家的善恶观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已经二千余年,初由孟子特别提出的“性善”说,连带批判告子论“性无善恶”的观念,稍后又有荀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于是便成为思想界争辩的论据。宋、明的儒者——理学家们,大多都是秉承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为恶,都是后天的习性所养成;后天的习性和人欲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反省克念,去尽人欲,使天理流行,才能恢复人性本来善良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