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4)

过了几年,范雎屡获功绩,日益得到昭王的宠信,在秦国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范雎认为,已经到了向内政沉积已久的弊病开刀的时候了,于是向秦昭王进言说:“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都会对内巩固自己的威信,对外重视自己的权力。穰侯派出的使者窃取大王的权威,对各国发号施令,在天下结盟立约,征伐敌国,没有谁不听从。属国大了会危害宗主国,尊崇臣子会使君主卑微。现在我们秦国是太后和穰侯当权,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辅佐他们,只怕有一天会取代秦王。我私下替大王害怕,百年之后,统治秦国的可能不是大王的子孙啊。”昭王听到范雎的话也十分恐惧,说道:“你的这一番话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担忧的啊。”于是昭王终于下定决心废黜了太后,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回他们的领地。秦昭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与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范雎谨言慎行,从而才能成功地帮助秦昭王实行他的“固本削枝”的策略,使秦吞并六国统一中国。

当代镜鉴:君子不失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对话是打开心门的钥匙。语言交流是社会交往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失人与失言,都会对我们与人交往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语言表达时,在与人说话交流时一定也要三思后再说。而要想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修养和素质。所以孔子说的“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其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其中尺度,非智者难以把握。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刚刚说完话后马上就后悔了,刚才的话不应该说,或者不应该那样说出口,如果能以更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则易于对方接受。所谓“祸从口出”,说话之前一定要想好是否该说。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担任一些比较关键的工作岗位的人员,说话时更要谨慎,否则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日本人说话的时候,把“是”和“不是”,“行”与“不行”放在一句话的后面,而且会一边说一边看对方的脸色,由此可见说话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该说的没有说,你就会失去朋友、失去信任、失去机会。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需要直言的时候就要直言,需要巧言的时候要婉转地表达,有时候是不能直接提醒对方,有时候是不要错过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是互动的,只有彼此都真诚相待,才能产生共鸣。同时要注意的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因此,说话的时候要看准对象,对方是否也真诚对待自己,是否值得我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而话一旦出口,则“言必说中”,力求把话说到点子上。

有人说“宁可失人,不可失言”,从安全的角度讲,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失人”的话,就是少交了朋友,而“失言”,则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经常失言,说了不该说的话,就容易伤害对方,其实也伤害了自己,影响人际关系。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于是就不肯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是不对的。是自己的朋友,如果看到他犯了错误,就要给他一个警告,哪怕当时他不能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勇于向他直言劝诫,因为终有一天他会醒悟过来的,那时他一定会感谢自己。

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很难得到好的谈话效果,这是时机不对。可以看到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领导面前因言语不适碰了钉子,就会产生一肚子牢骚。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因为那个领导心里正有件不顺心的事情在担忧着,这时你过去报告一些不太重要的琐事,或者是与他心里的事有关连的,就正好触上了霉头。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说话一定要慎重。

因此,做人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理解别人的心理。无论是失言还是失人都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因而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圣贤思想,学习谨言慎言,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时,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时,就变得很愚笨。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达到,他的愚笨别人却学不到。”

国学链接:孔子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