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4)

孔融在很小的时候便聪慧异常,乡邻们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去。有一次他独自去见李元礼。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除了自家亲戚外都是些才智出众、有很高称誉的名士。

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前,通报的下人见来人是个小孩,并不重视,不让他进门也不给通报,孔融见状便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下人这才让孔融进门。

李元礼见一个陌生的孩子进来,很不解地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很从容地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师徒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听到孔融的话都感到十分惊奇,不禁在心中赞叹孔融的聪慧。太中大夫陈韪却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当即反驳道:“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尴尬,众人皆叹孔融机敏过人。

成年后的孔融与小时候相比更是才华满腹,然而锋芒毕露的习惯却是不减反增。

东汉末期,孔融被汉献帝征至朝廷为官,很受器重。当时的曹操在朝中独揽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让孔融很看不顺眼。其实看不顺眼的大有人在,唯有孔融等几个书生文人表现得最为激烈,他对曹操的作为时常是冷嘲热讽。

曹操打败了对手袁绍,将袁绍的儿媳甄氏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为妻,孔融便写信给曹操道:“当年武王伐纣,将纣王的妃子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问他这件事在什么典籍上有记载,孔融回答:“典籍上没有记载,只是以今天的事情去推测,那时大概应该是这样子。”孔融就是用这种嘲讽的方式,明显地表现出对此事的反对。曹操无言以对,心里很是不满。曹操主张禁酒,说酗酒可以亡国,孔融回答说:“夏、商两朝是由于妇人而失天下,现在却不禁止婚姻;看来阁下之所以极力主张禁酒,只是因为打仗需要军粮,并不是怕什么亡国吧!”此言揭露了曹操以大帽子唬人的手段。

面对孔融的屡屡讥讽,曹操自然十分恼火,早就欲除之而后快,但曹操是个爱惜人才的人,孔融的学问大名声也大,实在不忍杀掉,所以他一直忍了下来。但孔融不知收敛反而一再用言语嘲弄曹操,以至于激怒了曹操,最终,曹操还是指使他手下一个名叫路粹的人出面告发孔融,给孔融加了两条莫须有的罪名,说其不忠、不孝,这样,曹操便杀害了孔融。

孔融就这样空有才华未得施展便死于曹操之手。想想看,当时的曹操本就心里不踏实,就怕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许多有实力的诸侯也都看不惯曹操的作为,但想要讨伐曹操实属不易,都不敢轻举妄动。而孔融尽显他的“口舌之能”,在曹操手下做事却事事让主人难堪,曹操纵然爱惜人才,也难以忍受这般凌辱,于是将其杀之以图耳根清净了。孔融以一介书生之力自然扳不倒曹操,但这种不懂得隐忍处世,对他人横加指责,锋芒太露的行为的确也不是明智之举。

当代镜鉴:亲疏远近要适中

孔子的学生子游曾说过:“事君敷,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作为臣子的,如果总是想跟国君亲近,那么他离自己受到羞辱的日子就不远了;朋友之间,如有事没事总是要腻在一起,虽然表面上亲密无间,但离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子游的话说出了朋友相处的一个道理,即,与人相处,亲疏远近要适中。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如初次交往时相处和谐,很要好的朋友常常会因为一个小问题产生摩擦。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

孔子的一生都很注重与人的交际,他在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时,就多次讲到交友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亲疏有度。孔子认为,交友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凡事都“过犹不及”。因此,孔子的中庸为人之道告诫人们:待人亲疏远近要适中。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的确,尽管我们都有着良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要明白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指相互之间越亲密越好,我们还必须要记住:“亲密并非无间,良好的关系需要距离的维持。”

可以说,与朋友走得太过于亲密,就容易看到对方太多的缺陷从而淹没了对方的优点。此外,过分的交往还可能使自己成为朋友的负担,这也是友谊走向反方向的重要原因。

因为生意上暂时的困顿,小张缺钱周转,于是他就向自己的一位大学同学赵明借了钱。赵明为人直爽、大方,当即就把5万元积蓄拿出来借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