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五章

其实,原因很简单,地狱里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喂饱自己,所以受刀叉那4尺长的把手的限制,他们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而天堂上的每一个人虽然自己吃不到东西,但他们可以喂对面的人。而且对面的人也同样会这么做。他们互相帮助,合作得非常融洽,使得天堂里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同样,在职场中,如果团队不团结,就会消耗企业的内力,使企业丧失竞争力,这样每个员工都要受损失;相反,如果能够像天堂里的人们那样精诚合作,整个团队的力量提升了,那么个人也会从中受益。

微软中国研发中心的总经理张湘辉说:“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其团队精神比较差,这样的人我们也不要。中国IT业有很多年轻聪明的人才,但团队精神不够,每个简单的程序都能编得很好,但编大型程序就不行了。美国微软开发WindowsXP时有500名工程师奋斗了2年,有5000万行编码。软件开发需要协调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员共同奋斗,缺乏合作精神是难以成功的。”

仅仅是微软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吗?当然不是。无论是哪一个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把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当做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不能与同事友好合作,没有团队意识的人,即使有很好的能力,也难以把自己的优势在工作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难以在职场立足。

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没有整个团队开诚布公的合作,也就不会有个人的成功。老虎虽然厉害,但也害怕一群团结作战的狼。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使我们的队伍变得强悍,而不要产生一个个单打独斗的英雄。

8.犯颜直谏:敢于指出上司的错误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译文: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国学链接:《宪问》名字的由来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第十四篇《宪问》就是孔子的弟子原宪与孔子的对话。原宪(前515—?)字子思,孔子弟子。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原宪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之东庑内。其故里靠近南武阳城,南武阳城亦名原宪城。城北武山擂鼓台,传为原宪墓。

诸子之言:

“勿欺而犯之”,孔安国注:“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能犯颜谏争。”为人臣者既然拿国君的俸禄,为国君办事,自然应该做到忠诚,而欺骗则是不忠的表现,孔子教育弟子,不论交友事君都应该“主忠信”。

“欺”是诈伪诬枉,误人败事,“犯颜”则是冒犯脸色,不管君脸上喜怒,臣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当然是指批评人君过失。闻谀则喜、闻过则怒是人性的弱点,平常人不过误己,而君主则可能祸一国。故儒家对君主的过错严加防范,要求身为人臣必须做到犯颜争谏。

孟子对孔子的犯颜直谏思想有重大的发展,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民众)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不论是国君还是国家,只要危害人民不尽职,都应该变革另置,因为民为贵,国次之,君为轻。

“君以谦为德,臣以谏为忠。”事君要“勿欺而犯之”,说着容易,但是要做到是很难的,弄不好就要性命不保,株连亲友。孔子既贵道德,又爱生命,所以也颇费斟酌。

古人云谏有五类: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直谏,四曰争谏,五曰戆谏。孔子尝言:五谏之中,“吾其从讽谏矣乎!”不谏则危君,争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忠诚固然为好,如果能够不危及自己的性命就更好了,所以孔子选择“讽谏”。

“讽”者,风也。这种进谏方式不同于直接对君主进行讽刺,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避免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不敢或不愿以正言指斥君主错误的人,可以婉转其辞,或者托物喻事,让君主思而自悟。

不义必争,又要讲究方式与效果,不致危及老命,这是孔子谏君而爱身之仁智。

延伸思辨:游刃有余地“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