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四章

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信是管理之法

《论语》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即有足够的粮食;要“足兵”,即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那么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做好管理又何尝不是呢?有一位外国学者曾经做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圣人的管理思想造就了世界当代的企业家。”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古代圣贤思想中以诚信为本的管理之道,让诚信帮助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1.民无信不立:管理者要取信于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获得百姓的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国学链接: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诸子之言:

在这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在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左传》亦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荀子在《荀子·强国》中也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以古代圣王禹、汤,因为讲诚信而使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因为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的例子,来进一步阐释孔子“民无信不立”的思想,由此同样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中也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延伸思辨:以人为本才能取信于人

人本理念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进而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儒家的管理哲学带有鲜明的“人学”色彩,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只有把人摆在第一位才能取信于人。

人是企业系统构成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而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所以,管理者要重视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强调重视员工的自身价值并不是宣扬个人利己主义,而更多的是强调群体价值。管理者要善于把员工的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善于选择贤才,通过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来锻炼员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品格,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最终取信于人

精彩典故:

周成王“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