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四章

《荀子·王霸》篇云:“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希望通过上行下效的办法推行信德,他说:“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系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也就是说,只有仁德贤明、以身率正的国君才能统率天下,达到天下大治。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只有君先立于仁,才会有尽忠的大夫、讲信义的士以及敦厚本分的百姓。反过来说,一国之中诚信缺失,仁义不行,原因不在倡导不力,而在管理者没有作出模范的表率。

关于“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他对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是这样看的:“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意思是说,如果君主不能自己作出榜样,而希望管理好老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正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如果君主自己不能修持高尚的品德,而要求老百姓去修持,就如同没有“靶子”却要求射中目标一样荒唐可笑。

延伸思辨:以身作则但不要亲历亲为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身作则”还是“亲历亲为”的困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概念。以身作则是指以自己的言行作为榜样,去影响带动别人;亲历亲为是指亲身经历,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显而易见,以身作则不等于亲历亲为。

亲历亲为是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家的不二选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感知市场,体味艰辛,为企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管理者也一样,以身作则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规章制度是企业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的推广实施是否成效显著,是否做到令行禁止,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以身作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所以,以身作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为了企业共同的目标,管理者带领员工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披荆斩棘,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管理者就要从“亲历亲为”者成长为“以身作则”者,如果此时管理者仍然事事“亲历亲为”,无疑会遏制下属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员工的成长。

因此,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岗位角色。创业初期必然要“亲历亲为”,企业成熟期要成为“以身作则”的楷模,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就应该成为企业成长的导师。

精彩典故:

樊迟学信礼

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当时卫国的国都)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请夫子上坐,受弟子们一拜!”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

孔子不解地问:“颜回啊,你要干什么?”

颜回说:“今天是夫子的生日,弟子怎敢忘记!”

说话间,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磕头拜寿。

孔子忙说:“都快快请起,师生之间不必这样!”

弟子们磕完了头,拜完了寿,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便常派他出使各国,办理外交大事。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憨厚朴实,少言寡语,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

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