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好地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我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员工多少,如果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员工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上班不许迟到”是被三令五申的。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按时上下班,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是,在我们的周围,总是有些聪明人无视公司的这一制度,习惯于为自己的迟到找借口。比如,“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我已经尽力了”,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借口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但说到底,这些借口无非是一块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关于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是如何做的。
联想集团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办公例会制度,有一段时间,一些参会的领导由于多种原因经常迟到,大多数人因为等一两个人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柳传志决定,补充一条会议纪律,迟到者要在门口罚站5分钟,以示警告。纪律颁布后,迟到现象大有好转,被罚站的人很少。有一次,柳传志自己因特殊情况迟到了,柳传志走进会场后,大家都等着柳传志将如何解释和面对。柳传志先是一个劲地道歉解释原因,同时自觉地在大门口罚站5分钟。这一事件在业内广为流传,联想集团乃至整个IT行业都为柳传志的5分钟罚站而喝彩,其效果也不言而喻。
迟到对于柳传志而言是偶然为之,而对于下面故事中的主人公于大雷来说,则是家常便饭。
于大雷是北京一家大型公司的职员。由于工作努力被公司领导提升为领班。但在他身上存在一个小毛病,这就是上班经常迟到,为此,他没少挨经理的训斥。但他总以为自己工作效率高,又是领班,公司离不开他,迟到几次没关系,因此屡教不改,甚至迟到的时间越来越长。
有一天,当他刚刚走进办公室,经理秘书过来告诉他,“经理想知道你为什么又迟到了。”自然,于大雷的解释又是老一套。经理恼怒地摆了摆手,最后撂下一句:“鉴于你的所作所为,我正式宣布,你被解雇了。从明天起,你就不用来公司了!”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于大雷听到经理的话,怔怔地站在那里,哑口无言。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自有公司的规则,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没有人可以逾越公司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一个无视公司规则的人,一定不会是可以信赖和尊重的人。于大雷最终被公司解雇,就是为自己无视规矩所付出的代价。
4.后生可畏,正确对待新人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哪里能够知道后一辈人将来赶不上现在我们这一辈人呢?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声望,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国学链接:关于《论语·子罕篇》
《子罕》为《论语》的第九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诸子之言:
“后生”,是二十岁以前的年轻人。“可畏”,是不可轻视的意思。“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意,是说,后生的前途,不可限量。怎么知道他将来不如我们呢?然而,如果到四十岁,或到五十岁,他的学问事业尚未听说有何成就,他也不十分可畏了。
对孔子此番话,理学大师朱熹认为:“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而钱穆则注解如下:“无闻有两解:一,无声闻于世。二,谓其无闻于道。今从前解。古人四十曰强仕,五十而爵,四十五十,乃德立名彰之时,故孔子据以为说。”皆言及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