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群而不党”,“群”意味着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是职场中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如果将合群发展成拉帮结派,那就成了企业的问题乃至灾难了。因此,作为职场中人,应该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导向,与上司、同事、下属和谐相处,而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6.不出妄言,才能远离职场是非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尊长身边的时候,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轮到你说的时候抢着说,这叫做急躁;轮到你说时却不说,这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随意发言,这叫没眼力劲儿。”
国学链接:关于《论语·季氏篇》
本篇是《论语》的第十六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诸子之言:
对于孔子的“三愆”之说,宋代邢晏《论语注疏》这样点评:“此章戒卑侍于尊有审慎言语之法也。‘侍于君子有三愆’者,愆、过也,言卑侍于尊有三种过失之事。‘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者,谓君子言事未及于己而辄先言,是谓躁动不安静也。‘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者,谓君子言论及于己,己应言而不言,是谓隐匿不尽情实也。‘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者,瞽谓无目之人也。言未见君子颜色所趣而便逆先意语者,犹若无目之人也。”
理学大师朱熹也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有德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告诫人们,看清情势再说话,才能远离是非,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延伸思辨:尊重不等于谄媚
“侍于君子”是指部下对长官或上司,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其实,还可以包括同事之间。孔子谈的是说话艺术,是做人处事的道理之一。孔子洞悉人情世故,更懂得待人处世所应有的态度,说话时所应注意的事项。在对上司、前辈、皇帝及同辈友侪说话时,君子必须懂其序,通其法,这才能有良好的沟通。
这句话说的都是人之常情,也都是礼。和一个人相处、交谈,最起码的尊重是避免不了的。如果对方是有德者或者有位者的“君子”,更是需要注意的。有德者本值得尊重,有位者更需要尊重,这点在职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尊重是必要的,但是尊重并不等于谄媚。
“君子”取得权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其路程也是不平坦的,他们在这条路上要忍受许多痛苦,比平凡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来换取自身目标最终的实现,他们是社会的人才,其存在的价值对整个社会机构产生不可抗力的影响。像这样的“君子”,我们须以尊重、学习的心态与之相处。
职场中有很多人认为下属对领导抱尊重的态度,是一种奴性的、阿谀奉承的卑劣行为。其实不然,尊敬上司绝对称不上奴性,而是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一种态度,况且上司本身是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的,对于有才华的上司,持尊重态度,又有何不妥?再者,对待上司不能简单地评价这个人好与坏,对与错,而应从业绩、能力、为人品质等诸多方面考虑。
下属对上司的尊重在古代中国早已有之,只是当今的形式不与古代的仪式相同。古时以“吾皇万岁”的口号表示对君主的尊重,现在用微笑鞠躬的方式来阐释对上司的礼貌,这是中华民族的礼仪传承。只是随着时代的变更,对上司的责任概念发生了变化。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好官或者是上司,以恭敬的形式鞠个短躬,说几句恭喜赞赏的话,也不为过,如果因为其才能卓越,我们不予理睬,还处处为难、冷言冷语,扮出高傲的架势,的确不是谄媚,那是嫉妒。
职场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而不失尊严的权利。作为上司,应做到在生活上平凡,在职位上超众;作为下属,我们则应当尊重,帮助上司想到他们暂时想不到的,那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处世之道。
精彩典故:
贺家父子纵舌引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