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第四章 以友辅仁:社会交际中达仁之道

《弟子规》中也有这样的论断:“亲有过,谏使更;悦吾色,柔吾声。”意思是说,父母有过失时,我们要给予劝谏,同时在劝谏的过程当中,要和颜悦色、语言温和。推而广之,当我们看见身边的朋友出现过失行为,应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式方法,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真诚的心态加以规劝,方能收到规劝之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结合生活实际通俗地解释了孔子的话:“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听不进你的建议,如果你劝告的次数过多,他反而还会与你慢慢疏远,甚至变成冤家。”

延伸思辨:将眼睛多停留在朋友的长处上

中国文化中朋友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过错要及时指出,“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勉他,让他改正错误,但实在没有办法时,“不可则止”,就不要再勉强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历史上有许多先例,往往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

朋友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规过劝善”固然好,也不应过度,否则便会失去朋友。让自己的眼睛多停留在朋友的长处上,这样既勉励了自己,又不至于走进友谊的误区。

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长处。比如,某人在事业上很有才气,但在生活中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之,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相处和睦。你睁开两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最终是你失去友谊和失去朋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朋友,也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如果某人从前曾冒犯了你或做了对不起你的某件事,如果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了改过之心,你也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昨日的误会与冲突随岁月而流逝。这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风度,让对方认识到你有不凡的胸襟。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交友应求大同存小异,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些挫折,从挫折中经受失败的考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认识弱点走向克服弱点,那么,我们不必要把对方的缺点洞察得透明化。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缺陷,你也不必大加追究,非得扭转乾坤不可。

睁一只眼,多看到对方的长处;闭一只眼,少看到对方的弱点。享受友情的阳光,不要让喋喋不休的规劝使朋友离你越来越远。

精彩典故:

陈世恩劝弟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是孔子传授子贡与人相处的方法,其中有很深的道理,因为人的观念是多年形成的,改变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规劝朋友时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闲不干正事,陈世恩的大哥就很生气,每天弟弟三更半夜回来,大哥就对他破口大骂,气得半死,结果持续了一段时间,弟弟仍然没有改善,反而导致兄弟关系僵化。很明显,大哥的表现就是自取其辱。

后来陈世恩就跟他大哥说:“哥哥,你就别再骂弟弟了,让我来试试看。”当天晚上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当他弟弟一回来,他马上跑过去说:“弟弟,你穿得这么少,会不会冷?”说完就一边扶着他说:“你肚子一定很饿了,我叫嫂子帮你煮一碗面。”然后把弟弟带进来。第二天还是一样站在门口等,三天、四天都是这样做,而且每次见到弟弟都是充满一种关怀、爱护,把他带进家门。

其实一个人在外游手好闲,也会觉得内心空虚,当他感受到兄长对他的爱护,会慢慢回头,只是需要时间和台阶。没有人喜欢自甘堕落,只要你让他有台阶下,只要你让他知道怎么走才是对的,你拉他一把,没有人不愿意接受的,但如何让他接受就要靠我们的修养跟智慧。果然,陈世恩的弟弟再也不游手好闲了。

殷商三仁

陈世恩因“善道之”而达到了“忠告之”的目的,然而历史上有好多人却因不“善道之”而劝告失败。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微子、箕子、比干为殷商时代的三个“仁”人,他们都是因为强谏而后世留名。

微子,名启,是殷纣王的同母兄弟;箕子,名胥馀,曾任殷代的太师,他和比干均是殷纣王的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