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5)

当代镜鉴:树立商德,方能利义共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如此,对于现代商人来说,还是应该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儒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经商,而是强调正义之道是经商之道的前提。儒商所讲究的是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儒商的价值观囊括了许多内容:仁爱善良的道德观、强国富民的目的观、取财有道的价值观、以民为本的服务观、见义勇为的责任观、公正平等的权益观等。儒商推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讲人性、守道义,这是做人的根本。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儒商。所以,商人除了金钱之外,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对“义”的追求。作为一名儒商,子贡继承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精髓,捍卫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些思想直到今天对于经商者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子贡看来,追求金钱只是实现人生目的的一个条件,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积极以自己的优势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活动。因此,他时刻都保持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见危受命”的经营信条,可见其内心的光明磊落。赚钱就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取得正当的利润,或者能“义利并重”、“合义取利”。所以现代商人就要勤俭致富、智慧致富,能义利相济。

当“义”和“利”不可兼得时,商人应该舍“利”而取“义”,绝不可以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去致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人类不断发生的悲剧,也是以“利”为目的的商人必须警惕的。商人要知道,只有在不失德、不违法的前提下,才可以光明正大地讲利益,理直气壮地赚大钱。《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如果是值得追求的财富,就是我给人赶车做仆也愿意干;如果是不可取的不义之财,那么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好了。由此看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取之有道是商人最基本的信条。

作为一名现代商人,应该从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使自己具有“义”的品格,以义促利,进而义利共生。此外,商人不能以假冒伪劣产品去搞不正当竞争,或者以违法行为来获取利润,而要根据“见利思义”的原则,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使自己赚的钱合法合理,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现代商人应该严格遵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5.致富不忘施行道义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失去,就一定会有人亲近。”

国学链接: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

在先秦时,君主(王)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孤是说自己是孤家寡人,即说明自己位高,没有与自己平起平坐、处于相同位置的人。随着秦朝的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诸子之言: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你在和人交往的时候遵循道义,就不会感到孤单,必要的时候就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孔子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切都贯彻“利”,而是要把一切都摆在“义”的天平上去衡量。即拿人们内心的是非善恶标准来衡量是否讲道义。

如果一切都能以“义”来衡量,那就可以摆脱个人私善好恶的干扰,真正地达到“道义”的高度;而如果一切都以“利”来衡量,追求个人私欲,就会引起人心不正当的善恶喜好,也就不可能达到“道义”的高度了。

荀子也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虽然追求功名,但是不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勤求》也说:“由于夸诳,内抱贪浊,唯利是图。”

延伸思辨:做人不能唯利是图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在当时奴隶制的野蛮情况尚存在的情况下,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见解,显示了他对仁义、道德的充分认识。孔子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求人能够省己迁善。而省己迁善的内容之一就是戒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