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5)

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结,你和越多的人建立了社会关系,你就越能够四通八达地赚到钱。否则,即使结再大,也还是孤零零的,终究于事无补,尤其是在注重人伦关系的今天。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以诚相待,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义,以此赢得别人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别人帮助下成功致富后,也不能忘记最大限度地服务和回报社会,这是致富的两个方面,义利相济,一个都不能少。

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财富假如可以求取的话,即使是市场上的守门人我也愿意干,假如不可求取,还是干我喜欢的吧!”

国学链接:关于《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一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还对他的其他思想做了阐释。

诸子之言:

孔子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反映了他的一个思想,贫穷不是他理想的社会,他希望人民富裕。正如孟子所说:“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不过在孔子看来,致富要走正道,要合于义。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财富,那孔子绝对不干。如果是那样,孔子宁愿吃粗饭、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他认为这种穷困生活也快乐。行不义之事得来的财富在他看来好比天上的浮云。

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一直强调的观点就是求取财富要走正道。

孟子也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因为不义之财原本就不应该是自己获得的,正如刘向在《列女传·齐田稷母传》所说:“不义之才,非吾所有。”

总而言之,以上诸子的观点就是,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

延伸思辨:见利思义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并非是鄙视财富。孔子从未排斥过财富,他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但他同时强调获取财富的正义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义利的问题,孔子重视用伦理道德统摄、主导经济利益,主张“合义之利则取之,悖义之利则舍之”。在儒家看来,以利害义、见利忘义是道德人格的毁灭。当义利之间发生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就要为义而舍利,牺牲利益乃至生命。这种“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从社会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待利益关系,注重社会稳定、群体和谐、人伦秩序和人格境界。尽管这一观点超越了经济学中的利益关系,但对于现代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市场经济的规范,商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经济背景下,利益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比例空前增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简化为单调的金钱关系、交易关系。重财轻德、见利忘义的倾向使社会道德滑坡。金钱、物质及权力崇拜之风兴起,竞奢弄富,挥霍浪费等现象严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商业运作中存在种种骗术,所有这些,既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也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益面前“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伏根深远的传统文明中寻求精神滋养,将其作为自我的道德调试机制,用当中的人文思想规范、制约和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和完善人的精神生活的目的。

精彩典故:

杨震拒金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直到50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为官以廉明著称。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时,见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了昌邑县令。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当天晚上趁夜深人静时怀揣着十斤黄金献给杨震。“这是干什么?”杨震喝问。“学生的一点心意。”王密在杨震瞋怒的目光下有些慌乱了。“你不知我为官的信条吗?”“学生早知,可现在无人知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是无人知晓?”杨震强压着怒火,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声音都变得颤抖了。王密吓得不敢再说半句。“王密啊,”杨震慨叹道,“我当年举荐你,是知你是个贤能之士;可如今,我不知你,你也更不知我了。”王密听罢,无比羞愧,便收起桌上的黄金辞别而回。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杨震有一个修身的准则那就是“慎独”,即使面对眼前的利益,也绝不做违背道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