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2)

伯乐的儿子在学习中,死板教条、不善思考、不知变通的错误,才让伯乐引发了“你驾驭不了”的慨叹。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就应该学会于微言中领会深层的意思,然后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当代镜鉴: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把学习和痛苦联结在一起,仿佛一个人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忍受巨大的痛苦。很多家长或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引用古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寒窗苦”,“梅花香自苦寒来”,“头悬梁,锥刺股”。

尽管这些古训的原意旨在教导人们向那些有毅力的人学习,但教育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短时间内达到微言中见大义的目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发展的社会,也是个学习型的社会,这就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要想接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的学习方法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顺应自身学习的规律,他主张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逐步加快。就是因为在五六年时间的自学中,他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去指导今后的学习,才使得他在清华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自如。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学习”的主张。他认为学习的科目可以交叉进行。在学习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起到互相辅助的作用,在一个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可以帮助你解决另一个学科上的困惑。

此外,学习的时候还应提高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的能力,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学习能力。

诸如以上的许多方法都可以给你指明一些方向,归结于一点就是不要死板教条,而应讲求方法,把“苦作舟”转化为“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你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汲取知识,领会当中的精髓,思想更丰富,境界更提升。

3.勇而好问,一步一步达到“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礼记·学记》

译文: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回答问题的人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国学链接:关于“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做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诸子之言: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孔子的这几句话概括了善学善问的要领和进学之道,并且进一步扩大了提问的外延:提问要由易到难。提问时要有技巧,提问的语言表达要力求清楚明白,要让对方明白你哪里不懂或不会,好有的放矢地进行帮扶。而求助时态度要真诚,做到虚心有礼,略微欠欠身,眼睛注视对方。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如经对方解释仍不明白,不要不懂装懂,可坦率地要求对方换种方式讲解或演示,直至真会为止。

“善待问者如撞钟”是个很不错的比喻。敲钟者应当了解钟的特点和性能,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去敲击。了解钟是前提,掌握敲钟的技巧次之。没有对钟的特点、性能的熟悉,技巧本身就无从谈起。因此,敲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就需要对学生的问题、心态等等有较准确的把握,答问才会说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