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义(2)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粗俗且傲慢,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得知消息的陶渊明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侍从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否则他就可能到上面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忍无可忍,他长叹一声道:“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描写农人甘苦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陶渊明远离世俗的纷扰,于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

于谦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是大家皆知的清官。他不但为政清廉,而且颇有文采,作诗闻名。于谦在任时,政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当时,地方官员进京见皇上都要带重礼,一给皇上,二给朝廷重臣,以建立密切关系。

于谦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从不收受贿赂,生活勤俭。有一次,他要到京城办事,手下的人提醒他说:你要多带礼品,孝敬皇上和一些高官,以求行事方便。你即便不送金银财宝,也得送点咱们地方上的特产。于谦说:“有什么土特产呢?”下人说:“咱这里不是产绢帕、蘑菇、线香吗?你送上这些东西就可以套近乎,拉关系,好办事。”

于谦听了后哈哈大笑,把两只胳膊举起来,说道:“我什么东西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于谦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了,进京时一切从简。为此,他还特地作了一首诗《进京》,诗曰:“绢帕蘑菇与线香,本属民资不可抢。清风两袖朝京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两袖清风以明志,表明了自己不事权贵,保持真我的至高境界。这种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格都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当代镜鉴: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

人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现代社会提倡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应该是心胸的豁达、态度的平和以及内心的庄严。

现在有一种说法,21世纪评估各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已经不是过去简简单单的GNP(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GNH,即国民幸福指数。

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你觉得安全吗?你快乐吗?你对自己的生活真正认同吗?

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国民的幸福指数只有64%左右,1991年再次参加调查,这个幸福指数提升了,到了73%左右。然而到了1996年再参加调查时,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了68%。这些数据的变化就表明,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为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让我们回到2500多年以前,看看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圣贤们是什么样子的。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简陋的小巷里,而他依旧可以自得其乐。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其实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多大的艰难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一直有平和的内心,乐观的态度。

只有心灵高洁的人,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一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人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这就需要检视自己的内心。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