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比一般人高明,他当时就主张军队发展走精兵建设之路:“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这既是对争取战争胜利基本条件的论列,也是对军队建设根本原则的揭示。“兵非益多”堪称军队建设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众所周知,没有质量的军队人数再多,也无法发挥战斗力。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号称拥有百万之众,可是其整体素质低下,加上武器装备落后,战法单调陈旧,短时间内便一溃千里。建设军队的正确方向,应该是既注重保持一定的规模,又注重提高质量,并把重点放在后者。如果军队数量过于庞大,就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有效地进行教育训练,不利于改良武器装备(大量的人头费占用了军事技术所需投入的经费),也有碍于提高指挥的效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军队人数最多,可它与晋国、秦国交锋,老是处于下风。北宋时期大量冗兵冗将的存在,导致整支军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北宋军队在和西夏、辽、金军队作战时吃尽败仗,都是明显的例证。由此可知,孙子的精兵理论的确击中了军队建设的关键,具有重大的军事学术价值,所以为后世兵家所普遍重视。战国时期,吴起主张“简募良材”,孙膑提倡“兵之胜,在于篡卒”,《尉缭子》鼓吹裁军强兵,这都是对孙子“精兵”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孙子的“兵非益多”思想,同时也是精兵决胜、多谋制敌作战指导原则的具体体现。孙子认为用兵打仗绝非是简单的兵力投入和使用,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单纯,所以不能以兵力的多少来衡量和展望战争胜负的前景,关键要看作战指挥是不是高明卓越。
(四)“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
作为执行武装斗争任务的特殊团体,要想确保军队发挥强大的战斗力,关键之一就是要搞好内部治理,即所谓“以治为胜”。要想治理好军队,使它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用得顺手,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原则,再配之以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比如严格军纪、信赏必罚、强化训练等等)。孙子对这个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曾就如何治军经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原则。其中的根本精神,就是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也就是说,文武两手都要硬,双管齐下,互补协调,共同作用于治理军队的实践。
所谓的“文”,指的是精神教育、物质奖励,是“胡萝卜”;所谓的“武”,是军纪军法、重刑严罚,是“大棒”。孙子指出,在军队管理上,如果一味讲求军纪军法,动不动砍人脑袋,必然导致将士思想不统一,精神不振,离心离德,极大地影响部队战斗力:“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但是,如果不严肃军纪军法,行“姑息之政”,也势必会导致将士斗志涣散,各行其是,整支军队如同一盘散沙:“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这同样不利于军队的行动,同样是军队建设上的灾难。所以,在孙子看来,只有做到教罚并用,宽严结合,方可“与众相得”,才能有效地控御全军,驱使广大官兵在沙场上视死如归,英勇杀敌,从而赢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