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天道(节选)

②泾(jīng),通。泾流,即无阻的水流,指水面。(sì),岸。渚,水中高地。崖,高的河岸。辩,通“辨,辨别”。

③于是焉,于是乎。河后,黄河之神。相传姓冯(píng),名夷。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若,即海若,海神名,即下文的“北海若”。

⑤见笑,被讥笑。大方之象,等于说大道之家,指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

[译文]

秋水随着时令来到,许多小河里的水灌注到黄河。水面十分宽阔,以至两岸距离很远了,隔着水都辨别不出对岸的牛马。于是乎河神很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边来了。于是河神顺流而东下,来到北海,河神向东一看,只见海水茫茫,无边无际。于是乎河神才掉载头,望着海若而叹息:“俗话说:‘听到许多道理,就自以为了不起,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知道的东西少,又轻视伯夷的义,开始我并不相信。现在我看见你这般宽阔无边,方才相信这话是确实的。我要不是走到你的门前,那就很危险,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的人所讥笑。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①;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②;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③。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⑤,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⑥。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⑦,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⑧!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晨罩在大泽乎⑨?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疵字在大仓乎⑩?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B11#蝗俗渚胖莨仁持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B1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B13#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B14#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①拘,局限。虚,通墟,指居住之处。

②夏虫,指夏生秋死的昆虫。笃,固,限制。

③曲士,指乡曲之士,即浅见寡闻的人。束,束缚。教,指其所受的浅陋的教育。

④乃,然后。尔丑,你的鄙陋。大理,大道理。

⑤尾闾,相传是海底泄水之处。之,代海水。

⑥江、河,这里指长江和黄河。量数,计算。

⑦比形于天地,谓寄形于天地也。受气阴阳,谓人类禀阴阳之气以生。

⑧方,正。存,存在。奚,何,哪里。自多,自满。

⑨计,估计。(lěi)空,小穴。大泽,大湖泊。

⑩中国,当时指黄河中、下游地带。(tí)米,小米也。大仓,旧尔京师积谷之仓,这里指一般储藏粮食的大仓库。

B11!昂盼铩本洌指人们常称物的数目叫万物。号,称。

B12:聊,指马体上的毫毛末梢。

B13N宓郏传说中的古帝,指黄帝、颛顼(zhān xū)、帝(kù)、尧、舜。一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王。所争,指争夺的对象,即天下。

B14H问浚指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劳,尽力。

[译文]

北海若说:“井底的青蛙,不可以同它谈论大海的壮观,因为它被狭隘的住处局限了眼界;夏虫不能跟它谈论冬天冰凌的情况,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见识浅陋的人,是不能跟它谈论大道理的,因为他为所受的教育所束缚。现在你才从两岸中间出来,看到了宽阔无边的大海,知道了你的鄙陋,那么就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大海更宽阔的:万川之水,皆不停止地流入大海,但海水却不因此增多而显得盈溢。尾闾把海水泄流出去,尽管永不停止,但海水却不因此减少而显得空虚;春秋两季海水都不发生涨落的变化,也不受大陆上涝、旱灾害的影响。它的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和黄河,不能用一般数字来计算。但我并不因此而自满,自认为自己寄形于天地,受阴阳之气,居于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之中一样无足挂齿。心里正存在着见识太少的想法,又哪里感到自满呢?估计四海在天地中间,不就像大湖泊当中的小洞穴一样渺小吗?估计中原地区在四海当中,不就像粮仓中的一粒小米吗?人们常称物的数目叫万物,而人仅处其一;总计九州之内,那些靠谷物生存,乘舟车来往的人,数目极繁多,但是个人只是其中一份。因此人与万物相比,不过就像马体上的毫毛末梢一样吗?凡是五帝所连续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所尽力而为的,不过就是为了主宰天下而已矣。但天下在万物中又算了什么呢?伯夷以让天下博得美名,孔子以能谈论天下的事物,被称为博学,他们因此自满起来,不也像你河伯向来满足于你的水一样吗?

  • 下一篇 至乐
  • 上一篇 大宗师(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