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4)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么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从容地从不如意中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最好的办法。

3.当忍则忍,不当忍则决不忍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孔子议论到季孙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如果这种事都能忍受,那么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呢?”

国学链接:何谓“八佾”

佾音(yì)行列的意思。指的是古人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这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诸子之言:

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思是,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换句话说,也在强调“忍”。忍,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行为规范。

孟子讲“动心忍性”,“养心莫善于寡欲”,是忍;老子讲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忍;庄子讲:“齐物、死生,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忍;禅宗讲:“一切皆空,梵我合一,见性成佛”,还是忍;就连《菜根谭》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说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忍文化。

心怀远大者的自我克制,是他们纵横于世所必备的素质。忍人之不能忍,绝对不是懦弱、胆怯,而是大智大勇者战胜自我的最高境界。胸怀气量,海纳百川,没有海洋般宽大的胸怀,又怎能有雄踞天下的气度?

延伸思辨:别将忍无可忍当做借口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怒不能形于色,愠恨不能露于外。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种韬光养晦之术,更是一种涵养,一种大家风范。俗语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种匹夫之勇,就坏在没有忍。

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于周旋中攀升,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对皇上、太后,以及满蒙亲贵的猜疑、排挤、冷落、出尔反尔和种种不公,曾国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贪婪无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则“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参人一本,或拔剑而起势不两立。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但没有扶摇直上九霄,也没有一失足掉进深渊。虽然没有片段的精彩,却有整体的绚烂,总能启动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

人的忍耐都有一个底线,曾国藩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传达了一个底线,有时候这句话会成为一个人生气的借口,似乎在说明这已是“忍无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用此句来反问鲁公,以期激起他羞愧之心以反击季氏的僭越、专权。而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场合,人们动不动就说出这句话。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彼此间互相体谅、退让也就没事了,但总有人振臂大呼:“忍无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然后以强硬的态度将小事变大,动不动就要闹个鸡飞蛋打、你死我活方才善罢甘休,这便违背了这句话的本意。忍无可忍是建立在多次忍让的基础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得先有可忍之“是”才行,一些原本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小事,实在不足以使用“忍无可忍”的借口,逞一时口舌之快、匹夫之勇,以致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虽然圣人先哲们也曾说过“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我们依然希望“忍无可忍”的借口出现得少一些、再少一些,这样我们的和谐社会才能够得以构建,我们的伟大民族才能够得以复兴,自然,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一些。

精彩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