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4)

推己及人,显示了宽容体谅的道德情操。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五十二岁得子,钟爱之情自不必说。郑板桥由爱自己的儿子,推及到爱仆人的儿女。他在山东做官时,给在老家主持家务的堂弟郑墨的家书中写道:“仆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雀跃。”身为朝廷命官的郑板桥,将仆人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在家事中特意叮咛,不许欺侮他们,有东西大家分享。几百年来,人们敬仰郑板桥,不只是他的写画技巧高超,还由于他的人品高尚。郑氏的推己及人做法,表现了与人为善、善解人意的道德意识。

晏子讽齐景公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地为别人着想,然而有些统治者考虑问题总是想着自己的主观感受,丝毫不顾惜百姓的疾苦,譬如齐景公。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当时齐国的相国晏子走近他,若有所思地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着景公裹得紧紧的皮袍,室内又燃有温暖的火炉,就有意地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道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地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当代镜鉴: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因为某件事情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你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要求宽松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氛围就会轻松愉快得多。

“大禹治水”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流传很广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难过、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我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

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的错误思想,终究害人害己。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的。

有一位母亲给女儿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年轻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手。当她道谢的时候,那位妇女对她说:“我的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听了母亲说的这件小事,女儿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日,女儿患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两针也没有把针扎进血管,眼见着针眼处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女儿。于是她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松了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该感谢您让我扎了三次。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我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

她听完后告诉小护士,自己也有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位患者,所以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儿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学会换位思考,真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你就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尊敬和爱戴。人们将十分乐意同你结交,你的生活和事业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2.乐以忘忧,旷达之人会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