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5)

古之善观人者:“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猝,以观其量;伺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就是说,给他一些利益,从而看他是否具有气节;让他有猝不及防的遭遇,从而了解他有多大的胸怀;再看看他自己独处时是怎么做的,从而可以知道他是否时时谨慎;再让与他有矛盾的人来面对他,从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的有勇气了。

由此可见,“识人于友、由、忧之机”说的就是,了解一个人,可以从他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做事的缘由,以及他所忧虑的事来作为参考。

精彩典故: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堪称慧眼,但是在一出岐山时却犯下了难以弥补的错误——任用马谡为主将镇守街亭。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不听王平在要道扎寨的劝告,一意孤行,命令全军在山上扎寨,结果被魏军活围切断水源,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致使街亭要道失陷,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布局,害得他一出岐山因为粮道已断,不得不退兵。是故军国之争,用人乃生死大事,一子用错可能满盘落索。后人评论此事,皆言马谡言过其实,实非良材,不堪大用。然而平定南蛮时,马谡进言攻心为上;魏国起用司马懿统领雍凉人马,马谡献反间计令司马懿兵权被夺……这些都证明了马谡在谋划上的才干,可见马谡做一个谋士还是绰绰有余的。但作为独当一面的主将,他就显得急功近利,过于教条而不能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致大意失街亭。由此可见,即使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把他放到不恰当的位置,让他处理超过他能力范围的事情,也是非常危险的。用人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不能不小心谨慎。 佛祖巧安排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看见的就是弥勒佛,笑容可掬地迎接八方来客。而在他的背面,则安放着黑口黑脸的韦陀,颇为庄肃。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接受人们的供奉,而是分别执掌不同的庙。弥勒佛待人和气,总是十分热情快乐,所以很受人欢迎,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总是丢三落四,账务管理得一团糟,经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黑着个脸,太过严肃,来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几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弥勒佛负责公关,迎来送往,香火大旺;韦陀负责财务,铁面无私,严格把关。两人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庙里终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无用之人。尺短寸长,端看你如何使用。

当代镜鉴:用人所长,唯才所宜

知人善任的前提是知人“所长”,就是识人。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能否正确地识人,取决于你的内心境界、阅历及知识。

孟子关于用人之道也有他的心得。《孟子》中有记载:孟子曰:“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小就学一样东西,长大之后,想施展所学,你却要他放弃自己所学,而按照你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么样?再假定有一块上等玉石,即使价值万两黄金,也一定需要琢玉的工人依他的学识技术,把它雕琢好才可以。你现在寻找治国之才,却叫他放弃平生所学,唯你是从,岂不是等于让琢玉的人放弃他所学的技术,而按你的方法来琢玉一样?这如何行得通?

由此可见,孟子的观点就是,用人不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而是要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拿破仑也曾说过,最难的不是选拔人才,而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让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选拔、推荐人才,都是为了善用人才。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择将,三人而已,这就是领导用人的奥妙所在。

我们都知道“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但不见得人人都能在现实中将这种思想真正地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一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长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人取得工作上的进步,也能为自己赢得事业上的成功。这也正是中国管理者们从古至今一直在学习汲取并不断实践的用人之道。

唐代陆贽说过:“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唐代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也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用人也是如此。俗话说:“人无弃才。”关键在于知人善任。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是领导艺术,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