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3)

老师父说:“那只木鱼也说了多少年的懂、懂、懂(敲击木鱼时会发出‘咚咚’的声响),但它还是只木鱼,因为佛法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只会说不会做是永远不会成佛的。”

说的人也许有智慧,但那些确实将佛法实践于日常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福报。而且,学问也不是用来当摆设的,必须用于实践才会变得有意义。 死书与活书 纪晓岚先生曾在他的传世之作《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收录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一个老学究,有天深夜独行的时候,忽然在路途中遇到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好友。老学究便与此鬼一道一边叙旧,一边缓缓向南行走。当他俩走到大路边一间破旧的茅屋前时,鬼回头对老学究说道:“这间破草房是一个读书人的家。”老学究问鬼:“你是如何知道的?”鬼答道:“所有活着的人,白天都在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只有到了夜间熟睡的时候,其元神才会明朗清澈起来。元神一定,胸中那些阅读过的书籍,便会吐放出光芒来。如果一个人的学识达到郑板桥、孙子的渊博程度,那么胸中所读之书放射出的光芒,就会直冲霄汉,与星月争辉。即使是那些最不济的读书人,胸中也会散发出微小的光芒,如灯如豆,映照户靡。”鬼紧接着说:“我刚才看到前面的这间茅屋中,透射出七八尺的书光,所以知道这是一间读书人的住宅。”老学究听了亡友的讲解,便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也是个读书人,可以说是诸子百家均有涉猎,经史子集倒背如流,你就说说我在酣睡的时候,胸中散发出的光芒到底有多高呢?”鬼嗫嚅良久,才用极不情愿的口吻说道:“实不相瞒,我昨夜路过老先生的家,老先生刚好睡熟!我发现老先生的胸中,存放着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均幻化为缕缕黑烟,从先生的百窍中飘荡而出,笼罩在屋顶之上。老先生门下的读书弟子,虽然都在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这些东西,然而却个个懵懂无措,不知所云,如坠浓云迷雾之中。我实在是没有见到一星半点的光芒,只好照实讲来,不敢对老友有任何的欺瞒。”老学究听后恼羞成怒,竟然破口大骂,鬼却哈哈大笑,倏忽便不见了踪影。纪晓岚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及《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是个学养深厚,机敏过人,博古通今,名满天下的才子。他历来主张读书做学问要活学活用,不可泥古不化,以免成为那种死读书,读死书,最终读书死的“书虫”。纪晓岚通过上面的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读书得法,能把死书读活;读书失当,活书也成死书。活书死书的区别,其实也不外乎就是“吸纳”与“运用”而已。

当代镜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那么这些知识永远只是死的,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它,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充实、升华自己的知识,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一味地好高骛远、夸夸其谈,只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和失误,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职场新人,如果总是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为参考来应对眼下的工作,肯定是很难在职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的,只有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学问才是最有用的学问。

一个人的素养、知识和水平只有在现实中经过长期不断的检验和积累才能成为对人生最有用的东西。其实,不论是在学校求学,还是走向社会独立工作,都要保持认真、务实的生活态度。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立足于社会诚实做人,谨慎做事,这不仅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需要有学以致用的务实态度。拥有了经世致用的学问,就能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内容、提高认知能力等各方面,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在具备更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体现自身的价值。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学识与修身的统一,认为人的一生中,为官为仕都是有限的,而学识修身、为人处事是无止境的。修身就是在学得经世致用的学问的同时,要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反映着一个人的追求,也决定着事物的结果。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工作生活中要务实,远离浮躁。这就要求我们使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把事情办实办好。踏实做事不仅是一种严谨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方法。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作保障,思想就可以找到现实的土壤。

待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