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3)

其实,我们做事也要顺应形势,以变应变,不可固执僵化。如果看不到事情的艰巨性,就容易急躁冒进,碰得头破血流。在复杂的环境下,看清问题的症结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免于冲动,掌握出手的最佳时机。 烛之武退秦师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围攻郑国,一时之间,郑国危在旦夕,形势非常严峻。郑国之所以遭此大祸是因为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希望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发动了这次战争。当此之时,烛之武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毅然决定前去与敌国交涉。他对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非常困难,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孤身一人,夜缒而出,私见秦伯,有临危受命而不惧之勇;寥寥数言,智说秦伯,有缜密不漏之谋,最终力挽狂澜解除了郑国的政治危机。

当代镜鉴:逞匹夫之勇是一种愚蠢

古往今来的大人物,都不是冒失鬼,他们并非个个绝顶聪明,只是做事无不小心谨慎,不敢稍有大意。“诸葛一生惟谨慎”说的就是有勇有谋对成功的重要性。

《孟子》上有: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释: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这其实只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

从孟子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无原则的冲动,是只凭拳头和武力的血气之勇。而大勇则是孔子所说的义理之勇和有勇有谋的真正的勇敢。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留侯论》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文中写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在面临侮辱和冒犯时,往往一怒之下,便拔剑相斗,这其实谈不上是勇敢。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临侵犯时,总是镇定不惊,想办法应对困境。而且即使是遇到无端的侮辱,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胸怀博大,修养深厚,有勇有谋。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事要谨慎,也要让自己有勇有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令自己愤怒的事时,不要逞匹夫之勇,一定要让自己镇静下来,因为勇敢要以智慧作前提,以实力为后盾,所谓智勇双全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在你经过深思熟虑,在你客观分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之后,得出的结论和想出的对策才是真正可行的。

大凡成功的人,都能将勇气和谋略进行完美的结合。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即使毫无畏惧,雄心勃勃,但是没有谋略,鲁莽行事,也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反之,一个有谋无勇的人,虽然胸有千秋大计,但是没有勇气去行动,最后也只会一事无成。总之,大智大勇是谱写壮丽人生篇章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