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从来会使双方都受损:借出者常常失去本钱和友谊;借进者使勤俭节约的神经变得迟钝麻木。
——莎士比亚
对待金钱不要轻率——金钱能反映出人的性格特征。
——E·L·布尔沃·利顿
一个人如何使用钱——包括赚钱、存钱和花钱,也许是检验他的智力水平高低的最好方法之一。虽然金钱绝不能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主要目的,但是它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东西,不能从思想上过于轻视。实际生活中,金钱在很大程度上是获得感官愉悦和社会保障的手段。事实上,人性中一些最优秀的品质与金钱的正确使用紧密相关。例如,慷慨、诚实、公正和自我牺牲精神,当然还有节俭的美德。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对立面,如贪婪、欺骗、不公正和自私,就像一个惜财如命的人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有的人滥用和错用了金钱这一手段,产生了浪费、铺张、挥霍、奢侈等罪恶。正如亨利经过仔细思考后写成的《生活备忘录》中所说的那样:“在赚钱、积蓄、开支、收受礼物、借进、借出和馈赠等方面,正确的行为原则和方法几乎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完美。”
在世俗环境中,人人都尽力追求舒适的生活,以满足人的身体需要,这种需要是发展人性中更完美的方面所必需的。它也能使每个人可以为自己的家人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假如没有这些物质基础,那会如《圣经》所说,这个人会“比不信教的人更坏”。这是个人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必须给予重视。人们尊敬我们是由于我们能抓住机遇取得成功,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教育可以使我们努力去实现这种目标,也会激发人的自尊心,会使人变得聪明能干,并培养出耐心、坚韧等美德。除了聪明能干、谨慎稳重以外,这个人还必须在办事时有周全的考虑,不仅能考虑眼前,还能为未来作出预见性的安排。同时,他还必须具有勤俭朴素、毫不利己的个人品格。约翰·斯特林指出:“教师本人的自我克制给人们的最坏教育也胜过教师自以为是而无所节制给人们的最好教育。”罗马人用了“美德”一词来命名勇气。勇气存在于人的身体,而美德则存在于人的灵魂。最崇高的美德就在于有自知之明。
因此,最后要学习的一课是自我克制,是教育人们为了将来的利益而牺牲当前的享乐。这些最不容易讲授的课程自然是期望人们发挥他们财富的最大价值。然而,很多人习惯于把赚的钱以吃喝的方式挥霍掉,结果是使自己陷入被动,只能省吃俭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平时贪图享乐,用钱无度,一旦境遇变得艰难,才发现已囊中羞涩,生活难以维持下去。这也是造成社会上一些人贫困潦倒、生活悲惨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次,伦敦市长约翰·拉塞尔在接见一个代表团时谈到了国家向工人阶级征税的问题。他说:“你们完全可以相信,政府对工人阶级征收的赋税绝对不超过他们在酗酒方面的支出。”失业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所以必须承认即使“自我克制和自救”,也很难不让穷人聚集起来向地方政府求助。现在,由于经济的原因,爱国主义在人们心中不再是普遍应具有的美德,而成了只有独立的产业阶级才能付诸实践的东西,这种现象很让人担忧。颇具哲学修养的制鞋商萨缪尔·迪欧说:“平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是安度困难时期的最好方法,这比任何国会通过的改革方案更有成效。”苏格拉底曾说:“谁想转动世界,首先必须转动自己。”有古诗说:“注重自我变革的人才有可能变革世界。”的确,人们都知道对教堂和国家进行改革比改变我们身上的坏毛病更容易些。从邻居开始普遍地改变浅陋的习俗,比从我们自身开始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些,也比较符合我们的喜好。
那些边挣边花、不为以后着想的人将永远属于低等的阶层,他们必定会软弱无能、无依无靠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不自尊,也就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商业危机中,这些人更是会四处碰壁、遍体鳞伤。那些平时从来不积蓄,哪怕只是一点点钱都不愿意积攒的人们,遭遇突如其来的大难时,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同情,但是这于事无补。如果他们还有良心,为将来妻子孩子的命运设想一下,他们就会感到恐惧。科布登先生曾经对海德尔斯菲尔德的工人说过:“这个世界一般分为两个阶层——一些人重视积累,一些人拼命消费,这就形成了节俭阶层和挥霍阶层。所有的房屋、工厂、桥梁和轮船的修建,所有有益于人类文明和人类幸福的功绩,都属于那些注重积累的人即节俭阶层,而那些挥霍尽自己财产的人一般也就成为了节俭阶层的奴仆,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也是理所应当的节俭规律。如果我在这里宣布:任何阶层如果不计划未来、精打细算,只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地生活着,也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那么,我就是一个十足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