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畏惧困难而退缩的人吗?这样的人将终生无所成就。有身陷困苦而奋勇向前的人吗?这样的人必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约翰·亨特
瓦尔特·斯科特爵士曾说:“每个人受到的最精华的教育,就是他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罗迪先生曾愉快地回忆起这句名言,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有过专业自学的经历,而实际上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如此。学校里接受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始,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思维并使其更好地运用在以后的学习当中。一般说来,我们经别人传授而获取的知识远不如自己以勤奋和坚韧得到的知识那样深刻久远。靠自己的勤奋获得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新鲜生动,留给我们的印象也更为深刻,而这正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导所无法比拟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能令人进步,更能为人积蓄前进的力量。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我们就掌握了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为才能。不需要设备,不需要书本,也不需要老师,更不需死板的记忆,自己的积极进取才是关键之处。
最好的老师是准备最充分的人,他们意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能力的积极培养来获取知识。他们更多地是依靠锻炼学生使其成为工作中的一员,这样的教育比一味传授知识更为高明。以上所述即是阿诺德博士工作中的精髓,他尽力使学生依靠自身积极的努力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他本人仅仅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他说:“与其把孩子送到牛津大学享受舒适生活而不好好发展自身的特长,不如把他送到凡帝门的田里做农活,在那里他必须靠耕种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其他场合他又说:“如果真有令人敬仰的事,那就是看到天性笨拙的人得到上帝的恩惠,得到诚实、真挚、勤奋的教育。”当提到一个学生时,他说:“我要向他脱帽致敬。”有一次在勒汉姆,阿诺德苛刻地在教育一个反应非常迟钝的男孩,这个男孩盯着他的脸,并直视他的眼睛说:“您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呢?先生,其实我已经尽心尽力了。”多年以后,阿诺德还经常对他的孩子讲起这件事,并说:“我一辈子从未感受到这样的震撼,那种眼神和那些话语,我永远难以忘记。”
从上面说到的众多事例中可以明显看出,即使是最高级的智力教育也不会是劳动的对立面。适当的劳动会使人心灵健康,对人的身体也同样有好处。劳动对于锻炼身体,正如学习对于培养心智的作用一样。社会如果既能为每个人提供工作,也能让每个人拥有一定的空闲,那就达到了它的最佳状态。就算是有闲阶级也必须参加劳动,有时是为了摆脱无聊和空虚,而更多地则是出于他们本能的需要,这种本能是不可抗拒的。比如有的人到英国农村猎狐狸,有的人到苏格兰山上打松鸡,而有更多的人每年夏季去瑞士登山游玩。公共学校举行的划船、板球和田径运动,使我们年轻人身体变得强健,智力也得到培养。据说,有一次惠灵顿公爵在伊顿看到男孩们在他童年时锻炼过的操场上运动,他无限感慨地说:“就是因为在那儿,我才赢得了滑铁卢战役!”
丹尼尔·马尔萨斯一方面激励他儿子尽最大努力在大学里勤奋学习,另一方面也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这是保持充沛精力并享受智力愉悦的最好方式。他说:“每一门自然科学和艺术的知识,都能愉悦人的心灵并增强人的心智。同时打打板球又能锻炼你的肢体,我很高兴、也很欣慰地看到你把身体锻炼得这么好,同时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愉悦。”伟大的神学家杰里米·泰勒对于积极劳动的作用说得更好,他说:“避免懒惰,用严肃有益的劳作来充实时间。无聊的状态只能使欲望不断增加,如果有事可做,人们就会变得勤奋、健康。因为劳动中体力劳动最为有用,也最益于消除心魔。”
人生中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身体的健康,这一点一般人很少知道。霍德森在给一位英国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相信,如果说我在印度过得很安逸,从身体上说得归功于良好的消化功能。任何行业中要想保持长久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取决于这一点。因此活动身体,甚至只是将其当做脑力劳动的一种调节就显得非常必要。很可能就是由于忽视身体锻炼,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产生一种不良的情绪:不知足,不愉快,没生机,喜幻想,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这样一种情绪在英国被称为拜伦主义,在德国则被称作维特主义。凯宁博士也发现在美国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他指出:“我们年轻的一代中有太多的人在绝望之中成长。”对年轻人的这种病态,惟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让他参加体育运动、开展工作,或者进行一些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