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杂于利害”的主张,是一个带普遍性的指导原则,也是其“五不”为内涵的机变制胜理论的哲学基础。它的要义在于辨证对待利害关系,预作准备,顺利时冷静沉着,找到差距,从而保持优势,防止意外;遭到挫折时不丧失信心,正视现实,坚持不懈,从而摆脱被动,走向胜利。从这层意义上看,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意义,对于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三)有备无患的战争准备思想。
在本篇,孙子还深刻地阐述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强调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不攻”,而要立足于做好准备,拥有强大的实力,震慑住敌人,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孙子认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活用“九变”,机动灵活,属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范畴,是制胜的重要途径,但是要使它真正发挥作用,还应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而强大的实力则来自于认真的备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恃吾有以待也”、“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是“九变”方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孙子有备无患的思想还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它揭示了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历史上,总有少数战争狂人,出于私欲,将战争强加在人们的头上。乞求这些人发慈悲偃旗息鼓是幼稚而不现实的。正确的对策是,既反对战争,又不惧怕战争,以战止战,争取和平。
要做到“有以待”、“有所不可攻”,就必须修明政治,动员民众,发展经济,加强军队建设。这样广大民众才会积极投身于国防建设事业,国家才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支持反侵略战争,军队才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粉碎敌对势力的进攻,这些都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孙子有备无患思想应有的逻辑意义。
(四)重视将帅个人的性格修养,防止“覆军杀将”悲剧的发生。
在孙子的心目中,将帅是国家的辅木、军队的主宰,其才能、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战争胜负。同样道理,能否实施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作战指挥,也依赖于将帅个人的主观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强调,为了真正贯彻“九变”的灵活作战指导原则,必须高度重视将帅队伍的建设。为此,他在本篇结尾处再次强调,要努力克服“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五种缺陷,以避免“覆军杀将”这类悲剧发生。
孙子的这番论述,是他关于“九变”原则实施的条件保障,也是他朴素军事辨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春秋时期朴素辨证法思想的重要属性之一,是事物转化观点上“节”与“度”概念的提出。当时的思想家孔子、老子等人已对事物转化的临界点即“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认为要保持事物的稳定性,既不可不及,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孙子“将有五危”论述就是这种社会思潮理性精神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其实勇于牺牲、善于保全、同仇敌忾、廉洁自律、爱民善卒等等,本来都是将帅应具有的优良品德,然而一旦过了度,发展到“必”这一程度,性质就走向反面,成为“覆军杀将”的诱因。“杂于利害”,归根结底,像以“节”控“势”的情况一样,也是一个把握“度”的问题,它是用兵打仗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掌控事物变化的临界点,既不要做过头,也不要做不到,顺境之中不忘乎所以,逆境之中不灰心丧气。用兵讲求变化,变化越多越好,越神鬼莫测则越高明巧妙。所以要“九变”,“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之谓也”。然而,这种灵活机动不是毫无规律、随心所欲的“变化多端”,而是有分寸感和恰到好处的“权宜机变”。所以它才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佳的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事实正是如此,不高明就没有辉煌灿烂的兵学文化,不中庸则不可能使这种兵学文化长期稳定而守恒。《孙子兵法》仅凭“杂以利害”这条原则,就足以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