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具,准备。
⑧距: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高出城墙的土山。距,依杨丙安《孙子会笺》,“距”与“拒”相通,皆有“备”、“治”之义,故可理解为准备。闉,小土山。武经本作“堙”,义同。
⑨又三月而后已:已,完成、竣工之意。
⑩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愤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11)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士,士卒。杀士三分之一,言使三分之一的士卒被杀。拔,攻占城邑或军事据点。
(12)此攻之灾也:攻,此处特指攻城。
【译文】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运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用兵威慑服敌人,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出于不得已。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要费时数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能竣工。将帅克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仍旧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①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②,毁人之国而非久也③,必以全争于天下④,故兵不顿而利可全⑤,此谋攻之法也⑥。
【注释】
①屈人之兵而非战:言不采用直接交战的办法而迫使敌人屈服。
②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意为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的办法。
③毁人之国而非久也:非久,不旷日持久。指灭亡敌人之国而无须旷日持久。
④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即上言“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之“全”。此句意为一定要根据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⑤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同“钝”,指疲惫、受挫折。利,利益。全,保全、万全。
⑥此谋攻之法也: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最高原则。法,原则、宗旨。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方略争胜于天下。所以,自己的军队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实现,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原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①,五则攻之②,倍则分之③,敌则能战之④,少则能逃之⑤,不若则能避之⑥。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⑦。
【注释】
①十则围之: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敌人。
②五则攻之:兵力五倍于敌就主动向其发起进攻。
③倍则分之:倍,加倍。分,分散。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造成局部上的更大优势。
④敌则能战之:敌,指兵力相等,势均力敌。能,乃、则的意思。此处与则合用,以加重语气。此句言如果敌我力量相当,则当敢于抗击、对峙。
⑤少则能逃之:少,兵力少。逃,退却、躲避。
⑥不若则能避之:不若,不如,指实际力量不如敌人。
⑦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弱小的军队。之,若、如。坚,坚定、强硬,此处指固守硬拼。大敌,强大的敌军。擒,捉拿,此处指俘虏。此句通常的解释是小不可能勉强敌大。
【译文】
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与敌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实施退却,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坚守硬拼,就势必沦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①,辅周则国必强②,辅隙则国必弱③。
【注释】
①国之辅也:国,指国君。辅,原意为辅木,这里引申为辅助、佐辅。
②辅周则国必强:言辅助周密、相依无间则国家就强盛。周,周密。
③辅隙则国必弱:辅助有缺陷则国家必弱。隙,缝隙,此处指有缺陷、不周全。
【译文】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助周密,国家就一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①: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②,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③。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④,则军士惑矣⑤。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⑥,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