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如何运用谋略夺取军事胜利的“全胜”战略。“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所汲汲追求的用兵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全篇的核心思想。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并非用兵的最佳手段,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做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从而实现战略上的“全胜”。孙子同时认识到,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所以也要立足于通过战场交锋来赢得胜利。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术运用方针:“十围”、“五攻”、“倍战”、“敌分”、“少逃”、“不若避”。孙子还指出不谙军事的君主干预战场指挥的危害性,强调了“知胜”的五个基本条件,并在篇末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
本篇题为“谋攻”,意思就是如何运用谋略战胜敌人,赢得胜利。“谋”的意思,与常言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的“谋”含义略同,在这里更有智谋、谋略之义。一释“谋攻”为谋划进攻,或用智谋攻城,恐与孙子本义不合。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②;全旅为上,破旅次之③;全卒为上,破卒次之④;全伍⑤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⑦。
【注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以实力为后盾,迫使敌方城邑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交锋,攻破敌方的城邑则稍差一些。全,完整、全部。国,在春秋时指的是国都或大城邑。破,攻破、击破的意思。按,国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因为古人一般以国都代指整个国家。
②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意为能使敌人的“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军”则略逊一筹。以下“全旅”、“破旅”,“全卒”、“破卒”,“全伍”、“破伍”等句,也是这一观点的不同表述。军,本义为驻屯,后来泛指军队,也是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此处当是后义。春秋战国时各国军队编制不尽相同,故文献中“军”的编制人数也各有差异。
③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旅,古代军队编制单位。通常以五百人为一旅。
④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卒,军队编制单位。《左传》杜预注:“百人为卒。”但春秋齐国之“卒”则为二百人,《管子·小匡》:“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
⑤伍:古代军队最基本的编制单位,《周礼·地官·乡大夫》:“五人为伍。”按,古代各种军队编制均从伍法起源。伍,既可按前、中、后成“列”,也可按左、右、前、后、中成方阵,是决定古代队形编制(阵法)的最基本要素。
⑥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善,好、高明之意。
⑦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屈服、降服,用作使动。
【译文】
孙子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国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的“卒”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败敌人的“卒”就略逊一筹;使敌人的“伍”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败敌人的“伍”就略逊一筹。因此,百战百胜,并不就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④,为不得已⑤。修橹车贲辒⑥,具器械⑦,三月而后成,距闉⑧,又三月而后已⑨。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⑩,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11),此攻之灾也(12)。
【注释】
①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的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胜敌。
②其次伐交:交,交合,两军对峙示威。曹操注:“将合也。”伐交,在两军阵势已列,战衅将开之际,向敌显示己方的严整军容、强大实力,震慑对手,吓阻敌人,从而使敌人丧失斗志和信心,被迫退兵或无奈投降。即所谓“以威胜”(梅尧臣注)。
③伐兵:通过军队间交锋一决胜负。兵,此处指进行野战。
④攻城之法:法,途径、手段的意思。
⑤为不得已:言实出无奈而为之。
⑥修橹车贲辒: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轮大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料制成的大盾牌。一说,橹即“楼橹”,一种攻城用的器具。车贲辒,攻城用的四轮大车,用大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