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孙子》十三篇的首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主要论述战争指导者在战前如何筹划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怎样实施高明的作战指挥。孙子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强调通过对敌我双方现有客观条件——“五事七计”的考察比较,对战争胜负做出合乎实际的预测,合理制定战略决策。孙子主张在把握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及天时、地利诸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作战中遵循和贯彻以“利”为宗旨的“诡道十二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通过积极的“造势”和合理的战术,牢牢地掌握主动权,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标。
本篇篇题,宋本《武经七书·孙子》(简称“武经本”)作“始计第一”。所谓“计”,是预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的战争预测与战略谋划。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③,不可不察④也。
【注释】
①兵:本义指兵械,后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此处作战争、军事解。
②国之大事:意谓国家的重大事务。《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意谓战争直接关系到军民的安危,国家的存亡。
④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细审察,谨慎对待。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③,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④,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天者,阴阳、寒暑、时制⑥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⑦也。将者,智、信、仁、勇、严⑧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⑩。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1)将孰有能?(12)天地孰得?(13)法令孰行?兵众孰强?(14)士卒孰练?(15)赏罚孰明?(16)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①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的意思。此句意谓要从五个方面分析、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较。计,指下文所言“主孰有道”等“七计”。索,考索、探索。情,情势、实情,也可理解为规律。
③道:本义是道路,后引申为事理、规律、方法等等。此处的含义是指社会政治条件,尤指人心向背。
④令民与上同意也:令,使、教的意思。民,普通民众、老百姓。上,君主、统治者。意,意志、意愿。同意,同心同德。
⑤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意谓民众与统治者一条心,乐于为君主出生入死而毫不畏惧危险。不畏危,不害怕危险。汉简本“不畏危”作“弗诡也”。“弗诡”意即无疑贰之心。有人释“弗诡”为“不敢违抗”,于义亦通。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晦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差异。时制,指四时季节的更替。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远近,指作战区域的距离远近。险易,指地势的险厄或平坦。广狭,指战场面积的宽阔或狭窄。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⑧智、信、仁、勇、严:智,足智多谋,计出万端。信,赏罚有信,令行禁止。仁,爱抚士卒,关怀百姓。勇,英勇善战,杀敌致果。严,严于律己,执法必严。凡此五德,孙子认为是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⑨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有关军队的组织编制、通讯联络等具体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如车马兵甲、衣装粮秣的后勤保障制度。钱基博认为,主用“属于军令,指中枢之指挥策动而言”,与曹操等传统注家不同。
⑩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闻,知道、了解。知,深切了解之意。
(11)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国君为政清明,拥有广大民众的支持。主,君主、统治者。孰,疑问代词,谁,这里指哪一方。道,有道,政治清明。
(12)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13)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张预注:“观两军所举,谁得天时、地利。”
(14)兵众孰强:哪一方兵械铦利。兵,这里指兵械。也有注家认为,“兵”为军队,但是下文孙子即论“士卒”,不当犯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