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12)

这书第二个缺点,是写时代的背景太不对了。胡先生对于春秋以前的书,只相信一部《诗经》,他自己找一个枯窘题套上自己,所以不能不拿《诗经》的资料作惟一的时代背景。殊不知《诗经》的时代,在孔子、老子前二三百年,(这还是照原书三六叶所推算的,其实书中所引诸诗有许多恐怕年代更在前。)岂不是拿明末清初的社会来做现在的背景吗?何况讲古代哲学,自当以战国为中心,战国学术最盛时,上距孔子又二百多年了。胡先生拿《采薇》、《大东》、《伐檀》、《硕鼠》诸诗,指为忧时的孔墨、厌世的庄周、纵欲的杨朱、愤世的许行……思想渊源所从出,简直像是说辛幼安的《摸鱼儿》,姜白石的《暗香》、《疏影》和胡适之的哲学史大纲有什么联络关系,岂不可笑?胡先生亦自己知道有些牵强,所以只说个“怀胎时代”。但那篇名却标的是《哲学发生时代》。但我所不解者,出胎时代的背景,自然比怀胎时代尤为紧要,为什么把次要的说了一大堆,那最要的倒不说了呢?怀胎一直怀了两三百年,为什么老产生不下来?两三百年后,为什么忽然便会产生呢?这都是史学上极要关键,胡先生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我们不能不觖望。

胡先生专宗《淮南子要略》,说:“诸子之兴,皆因救时之敝。”所以他书中第二篇,讲了许多政治如何腐败,社会如何黑暗,就是因这种时势的反动,就把后来各派哲学产生出来。他所讲的时势状况对不对,已经很是问题,据我看来,内中一部分,总不免有些拿二十世纪的洋帽子戴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诗人的头上。让一步说,算是那状况都对了,恐怕胡先生的结论还不能言之成理。头一件,古代社会交通甚笨,结合甚松,一个地方的腐败黑暗,不容易影响到别个地方。你看,这一两年内,湖南、湖北、陕西等地,鬼哭神号,北京、南京还是弦歌不辍,上海、天津一样的金迷纸醉。现在尚且如此,何况古代!拿某处所采几首诗,代表了完全社会现象,怕有点不妥吧。第二件,原书所举诗人时代三百年,诚然是腐败黑暗;但腐败黑暗,怕不止这个时代吧。前乎此者怎么样?难道胡先生真信文、武、成、康是黄金时代?他说的“长期战争,丧乱流离”并起自此时;唐虞三代的部落争斗,比春秋前后的惨痛,只有增加断无减少。后乎此者怎么样?史籍上很可考见,更不必多说了。然则胡先生所列举四种现象——所谓“一、战祸连年百姓痛苦;二、社会阶级渐渐销减;三、生计现象贫富不均;四、政治黑暗百姓愁怨。”(四二叶)除却第二种稍带点那时代的特色外,其余三种,可算得几千年来中国史通有的现象,为什么别的时代都不结哲学胎,单在这时代结胎呢?第三件,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当作学问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因果理法,我实在不懂。据我所见,凡属波澜壮阔的学术,倒是从政局较安宁社会较向上的时候产生出来,这种证据,下文再说。第四件,应时救弊,自然不失为学说发生之一种动机,但若说舍此别无动机,那却把学术的门庭太看窄了。为活动而活动,为真理而求真理,确是人类固有的良能;哲学这件东西,格外带有“超时间”的意味。胡先生的学风,最尊效用,所以把各家学派都看成医病的药。其实他们所说的,一小半固然算得药方,一大半还是他们认作自己受用的家常茶饭,所以拿“救时之敝”四个字来概括他,我觉得不对。

依我说,研究当时社会背景,推求诸子勃兴的原因,当注意下列各事:

(一)自周初封建以来,社会上智识阶级积有宏富的素养,经四五百年到春秋战国之交,有文化大发展之可能性。

(二)西周时代,凡百集中王室,春秋以后,渐为地方的分化发展,文化变成多元的。

(三)境内之夷蛮戎狄,次第被灭或被同化,民族之外延益扩大,内容益复杂,思想当然应起一种变化。

(四)兼并之结果,由百余国合为十数国,国土既大,取精用宏,容得起高等文化的发育。

(五)霸政确立之后,社会秩序比较的安宁,人民得安心从事学问,加以会盟征伐,常常都有,交通频繁,各地方人交换智识的机会渐多。

(六)从事学问为贵族阶级所专有,因兼并争乱之结果,阶级渐混合,例如黎侯之赋式微,栾、却、胥、原之降为皂隶。平民阶级中,智识分子渐多,即如孔子本宋之贵族,入鲁已为平民,学问自然解放且普及。

以上春秋时代的背景。到战国,这种背景越发扩大且生变化,如下:

(七)战国时兼并更烈,合为七国;而且大都会发生,有荟萃人文的渊薮;加以纵横捭阖盛行,交通益频数。所以前列第四五两种原因,循加速率的法则进行。

(八)战国时,贵族政治消灭殆尽,智识分子全散在平民中,所以前列第六种原因,也循加速率的法则进行。